帝國還是共和?論魅族小米生態布局專欄
1月28日下午,魅族發布傳說已久的低價魅藍手機,699元的價格劍指紅米2。此外,魅族還發布了電信版魅藍Note,售價1099元起。在智能硬件方面,魅族發布了WE-SMART X-Light智能燈泡和RyFit 云悅體質分析儀。在軟件方面則繼續強調LifeKit。
魅族科技副總裁李楠表示,真正的智能家居應該可以達到三個目的:不需要人控制、不挑品牌、不需要設定數據。魅族將不和小米玩“帝國”式結盟,將與海爾和阿里進行“共和”式合作。
不做帝國,做共和,看起來似乎是不錯的思路,但是真相如何呢?
按部就班的小米生態體系
小米在手機發布會上推智能硬件,魅族也推智能硬件。但是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我們先看一下小米歷程。小米首先從MIUI做起,抓住觸摸屏手機用戶體驗的核心 ,然后從手機硬件起步,高配低價互聯網營銷取得初步成功。再然后小米推盒子、平板,小米電視。盒子和小米電視都是占領客廳的電視屏幕,平板是占領床上的平板屏幕,利用小米手機的成功,MIUI的積累,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占領用戶的三塊屏幕。
由于手機需要路由器,小米進而推小米路由器(雖然不太成功),而路由器實際上掌握家庭互聯網入口,這是智能家居的核心。
有了這些基礎,小米逐步投資20多家智能硬件廠商:以小米手機為核心推小米手環為代表的穿戴式設備,以小米路由器入口為核心,推小米智能插座、空氣凈化器、智能燈泡等這些智能家居設備。而研發小米的家電模塊并與美的合作,則把智能家居擴展到智能家電,這個擴張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在軟件和服務上面,小米先是和迅雷合作,然后和云服務廠商合作,解決云的問題。在內容方面,挖來新浪總編輯陳彤,投入巨資解決內容問題。這也是一個很有節奏自然遞進的發展過程。
當然,小米還有一些預先的布局,譬如在做小米手機之前,雷軍已經在互聯網媒體中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資本,投資媒體與產品互動,這也是小米手機能夠崛起的一個因素。
另外,小米還注冊了移動支付公司,申請了虛擬運營商資格,這些目前還不大起眼的預先布局都是給小米未來發展的伏筆。
小米龐大的帝國也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而基礎是從小米手機開始的,小米手機龐大的擁有量,決定了入口的價值,小米以此為基礎,做各種收購、投資和合作,從而打造起李楠所謂的小米帝國模式。
魅族的野望與尷尬
魅族在2014年黃章復出以后,雖然一直吐槽“友商”小米,但學習小米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不過,魅族有點天上一腳,地下一腳,有形無實。
從小米手機開始先擴展屏幕,利用硬件和MIUI的優勢推廣,然后用手機和核心推智能硬件,以路由器為入口推智能家居,這是一個很有節奏的過程。而魅族有點為了智能而智能的意思,四軸飛行器也好,體重秤也好,沒有太多邏輯性。和海爾合作智能家居也像跟風小米美的合作,沒有想好實質性的內容,和阿里的合作則充滿了沖突和妥協。
目前,小米的擁有量已經可以用億來計算,而魅族是否夠千萬都難說。手機擁有量的多寡,決定著手機這個入口的價值。而這個價值的大小就是合作的籌碼,魅族恰恰缺少這個籌碼。
籌碼不足,要打造帝國就是天方夜譚。所謂的棄帝國而謀共和,只不過是在掩蓋尷尬而已。
小米和美的合作,人們有一種美的高攀小米的感覺。而魅族和海爾合作,雖然在青島發布,但是海爾方面幾乎沒出面什么重要人物。
魅族和阿里的合作,雙方為了用YunOS還是Flyme爭吵不休,最后用了一種妥協的方式,在Flyme的一個頁面保留了阿里的入口。
因為自身實力不夠,魅族不僅僅沒法走小米的帝國道路,要玩共和也占不到主導地位。
棄帝國謀共和實為無奈之舉
通常來說,帝國是集權制度,國王說了算,有極高的執行力,而共和需要各方利益的協調。
魅族受制于自身實力,當不了帝國的國王。而搞共和,誰來主導就是個問題。阿里、海爾、魅族三家有不同的利益,一項決策應該聽誰的?各自分工不同的領域,協調誰說了算?
歷史上成功的聯盟有Wintel聯盟,兩家軟硬各管一攤,實力都很強大。而后來Intel和諾基亞的聯盟則各懷鬼胎,沒有堅持兩年,Meego系統居然是各自發展各自的。
從魅族、阿里、海爾的合作看,魅族實力最弱,和阿里為入口問題有過爭吵,和海爾的合作不被重視,這種共和的前景 并不算樂觀。
所以,魅族的共和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其前景恐怕難以與小米帝國相比,完成低端手機市場的走量布局,才是魅族優先要做好的事情。
本文為百略網(ibailve.com)作者maomaobear原創,首發于百略網(微信公眾號:wwwbailve),轉載請注明作者與出處。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