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BAT后,BAT系創業團隊尋找BAT合伙人創投
找不到合伙人“逼”出來的路
不同的互聯網公司有不同的基因,比如阿里重運營、騰訊愛產品、百度看技術,同公司的人有相似基因,能互相認同,因而在創業中也是首選合伙人。但在創業過程中,需要不同基因的合伙人,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是,如何尋找最強基因組合成最強團隊。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BAT三家公司最強的基因整合進來,幫助創業者打造一流的團隊。”BAT跨界合伙人創始人李勇樺說。
BAT跨界合伙人是由阿里、騰訊、百度資深員工,美國“硅谷支柱”斯坦福大學以及上海、深圳、香港高校和政府共同發起成立的強關系公益社群,志在打造成千上萬支以諾亞方舟(創新)為共同信仰,以BAT+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合伙人團隊集群,致力于推進中國萬眾創新。
“我自己是阿里巴巴的資深員工,我擅長運營,從阿里出來創業時想找產品和技術,但我沒有渠道去找到這些人,因為每個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圈子,我認識很多阿里的人,但我找不到騰訊和百度的人。”這樣的問題一直在困惑他,“我覺得很多跟我一樣從大公司出來想創業或者想跟人合伙創業的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所以我去年開始做BAT合伙人這個組織。”
在IT桔子2014年的創業盤點數據中顯示,創業派系數量方面,阿里和騰訊位居前列,阿里有161個創業者,騰訊有146創業者,百度有129個人創業。而在創業公司數量上,阿里有158個,騰訊有156個,百度有118個公司。BAT在創業人數和創業公司上都位居前列,BAT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同時也是創業者的“黃埔軍校”。
為創始團隊找合伙人是剛需
巨頭離職員工是個龐大又極具潛力的群體?,F在阿里員工在職的3萬人,離職員工有5萬人,騰訊員工增長2萬人,每年3至4千人離職,而百度內部數據顯示,百度在職人員近4萬多人,而離職員工已達到6萬人。
巨頭離職員工也因此成了最有價值的人才, 由此還形成了各自的離職圈,比如阿里的阿里邦,騰訊的南極圈,百度的百老匯等,這是個極具實力的圈子同時這也是派系林立,又相對封閉的圈子。
“我是阿里最早的離職員工阿里邦的運營負責人,阿里還有另一個離職員工群也在競爭,而騰訊的南極圈和單飛企鵝也一直勢不兩立。”派系之間存在隔閡甚至水火不容,“這也是我一直要以公益中立的態度去做合伙人社群的原因,我希望社群能夠幫所有想創業的人找到像黎萬強、張小龍一樣的最牛合伙人,這是我的初心。”創始人李勇樺這樣解釋自己做社群的出發點。
從2014年9月開始成立,到目前已經陸續舉辦過多次線下活動,因為打到痛點,活動場場爆滿。“第一次是在綠景虹灣做活動,當天報名一千多人,現場來了八百多人,BAT和華為的人都來了。”在第一次活動打響知名度后,BAT合伙人陸續舉辦了諾亞方舟系列活動,在上海請來了“風投女王”徐新進行干貨分享,在深圳,又請原百度知道總架構師來做了分享。
基因成功撮合 商業模式漸出水面
當然最成功的不僅僅是大佬站臺。去年年末,社群做了一場名為《阿里副總裁遇見微信產品經理》的私密對接,阿里原副總裁江志強帶著他的硬件項目,微信的產品經理帶著社交項目,雙方激烈碰撞,江也在這次活動中找到了他想要的合伙人,“這次把阿里和騰訊的基因成功結合了。”李勇樺說。
BAT合伙人目前在深圳有專職團隊進行運營,“去年做活動完全依靠志愿者進行,今年我們活動增加了,模式也更清晰,這就需要專職團隊來做了。”李說到。
社群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在逐步的探索,“來找我談的投資人給我們建議了多種商業模式,包括做一些孵化器,做微天使等等。”目前社群探索出的路主要是做團隊輸出,做培訓課堂,還有做一些后續服務,包括股權設計,法律之類的。“前幾天小米的股權架構師也跟我們談過,我們也想在后期引入一些這樣的服務,還有社保之類的,來保證項目和團隊的服務到位。”李勇樺說。
不過,作為創業中的組織,模式需要慢慢摸索,“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最有價值的人吸收進來,并組成黃金Team。”創始人李勇樺強調說。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