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創業者潑盆冷水:想成為獨角獸?幾率“相當于被雷擊”創投
科技新聞看多了容易有一種錯覺:成功來得太容易。十幾到幾十個人的創業團隊,成立幾年后動輒獲得幾千萬美元投資、估值上億美元。比如當年的 Instagram、最近風聲水起的 Slack、Uber、Airbnb 等等。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風險投資者 Aileen Lee 2013 年的一篇文章曾開創性地將創立十年中超過 10 億美元的創業公司稱為“獨角獸”。Lee 寫道,從整個市場來看,成為獨角獸的幾率“相當于被雷擊,或者比進斯坦福難一百倍”。她發現,2003 年 到 2013 年之間創立的、位于美國、在公開或私人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軟件公司,只占到總數的 0.07% 。Facebook、LinkedIn、Dropbox 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Mike Malone,Yuri van Geest 和 Salim Ismail 花了三年的時間,研究了在短時間內能迅速進行規模化擴張的創業公司的奧秘,并將它們簡稱為 ExO(不是那個韓國花樣男子組合)。他們合著的《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數型增長的組織)于 2014 年 10 月出版,并獲得了 Frost & Sullivan GIL 的 2014 年度圖書獎。他們發現,在前一百位的 ExO 中,有 35 %與出現 Alien Lee 定義的“獨角獸”型公司出現重合。換句話說,創業公司迅速擴張的能力與高估值之間存在強烈的關聯。
在 Ismail 等人的定義中,ExO 最核心的衡量標準是,在相同條件下比同類公司的業務擴張能力至少強 10 倍。比如寶潔等傳統的快消品公司,將一個新想法變成沃爾瑪貨架上的產品需要大約 300 天的時間。而兼具創意產品社區和電商功能的 Quirky 做同樣的事情只需要 29 天。
在研究中提出了一個幾何級增長指數(Exponential Quotient)。由來自 45 個國家的 160 位專家為 2005 年之后成立的成功的創業公司評分,評判標準涉及到人力資源、資產、供需管理等,更了解公司的評分者有更高的權重,所在地、員工數量、業務范疇等其他因素也被考慮到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用這個在線測試評估一家公司的擴張能力,并與前十位的 ExO 進行比較。
在他們研究中評出了世界范圍內前一百的 ExO,上榜的前十位是:1.GitHub, 2. Airbnb, 3. Uber, 4. Indiegogo, 5. Google, 6. Pinterest, 7. Kaggle, 8. Tumblr, 9. Quirky, 10. Shapeways.
員工數量
成立的年數
地理分布
Ismail 等人認為,ExO 的核心特點是善于在組織外部解決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互聯網大大降低了擴大需求時的邊際成本,尤其是像社交軟件,通過關系鏈傳播的時候獲得新用戶的成本幾乎為零。更重要的是,通過聯結組織外部的資源,可以無限地擴大供給。比如 Airbnb 屋主和 Uber 司機都不是這兩家公司的員工,大大降低了增加供給的成本。在核心團隊之外的工作外包出去、按需管理公司資產、利用去中心化的網絡發揮社區的力量、搭建平臺等等都有利于企業利用組織外部的力量實現擴張。
關于如何成為 ExO,Ismail 給出了十個建議:
選擇一個面向大眾并能夠轉化的目標,比如 Google 的愿景 “組織全世界的信息”。 加入或者創造社區。比如《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 DIY 無人機社區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組建核心創始團隊,至少要有一位有遠見的創始人、一位用戶體驗專家、一名強大的工程師、和一位商業方面的專家。 選擇一個能夠將現狀改善 10 倍以上的突破性想法。 設計整體的商業模式,包括合作伙伴、市場渠道等等。 找到掙錢的方法,能夠與有行業積累的傳統公司競爭,比如 Netflix。 打造出最基本的有望成功的產品。一些成功的產品,比如 Twitter 初期的產品和用戶體驗十分粗糙,但抓住了核心的需求,能夠實現快速擴張。 驗證市場和銷售渠道。Groupon 在進入數十個城市之前,花了 18 個月在一個城市做好銷售和市場的基礎工作。 在核心團隊之外實現功能和愿景。比如 Uber 將司機和乘客匹配的過程,并不需要由核心團隊來完成。 以成為平臺為目標。成功的 ExO 型公司,比如蘋果、Google、亞馬遜都是平臺型公司。而缺乏平臺思維的雅虎、黑莓、諾基亞都遇到了麻煩。
對了,這個榜單中,中國排在最前的是小米,排在第 30,另外兩家入圍企業是海爾和阿里巴巴。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