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糾結誰是“下一個硅谷”?VC們已開始尋找“下一個中國”創投
作為全世界的科技中心,硅谷依靠其成熟的生態成為了很多國家和地區模仿的對象,所以,關于“誰才是下一個硅谷”的爭論也一直未曾停止。
不過,需要預先找出“風口”的VC們,視線已經在轉移,他們尋找的目標,已經從“下一個硅谷”,轉向了“下一個中國”。
在由中美孵化器InnoSpring和財務顧問公司方創資本聯合主辦的“Unleash China”活動上,來自GGV的合伙人童士豪、創新工場的合伙人Chris Evdemon,IDG的合伙人Ben Lin,以及Sierra Ventures的投資總監Ayden Ye這幾個和中國都有交集的投資人,成為了非常賣力的“中國布道者”。
誰是科技領域的“下一個中國”?印度、印尼和巴西最有可能
現在全球前五大互聯網公司里,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榜上有名,而百度位列第六。再加上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創業公司”小米,這些中國的超級獨角獸,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飛速瓜分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給VC們帶去了豐厚的回報——但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上很難再有這個量級的新公司出現。即使風頭正勁的滴滴快的,背后也是這些巨頭們的角力。
硅谷的模式難以復現,但是中國的模式,似乎卻有跡可循——所以,誰能找到“下一個中國”,意味著誰就有可能找到未來將成長為百億、甚至千億級的超級獨角獸。
GGV的合伙人童士豪、創新工場的合伙人Chris Evdemon,IDG的合伙人Ben Lin三個投資人都一致認為,印度、巴西、印尼等國家潛力巨大,很有可能會快速成長為類似中國一樣,在互聯網領域飛速發展的國家。
作為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的早期投資人,在尋找這些公司的復刻版本時,童士豪似乎更有發言權。在他看來,在印度、印尼、巴西這些地方,巨大的人口基礎、快速發展的經濟,很有可能會催生類似BAT這樣的巨型互聯網公司。他說,“不管怎么樣,下個10年,如果你可以更多的關注全球市場,而不是只關注美國,你可以發現很多機會。”
Chris Evdemon也認為,東南亞的用戶基礎很大,尤其物聯網(IoT)的發展,會給他們帶去很大的機會。因為這些“聯網的機器”,會催生新的互聯網形態,而且更容易全球化。
中國 Vs. 美國,誰在引領創新潮流?
如果說過去這一年多,在硅谷關于中國互聯網的討論里,哪一個詞在迅速消失,那就是Copycat。“抄襲”、“模仿”這些曾經和中國互聯網公司們形影不離的詞,在最近半年多的時間里,已經鮮少有人提及。
而在座的幾個投資人,表達了更為“激進”一點的觀點:中國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開始領先。
童士豪就堅持認為,在互聯網服務這方面,硅谷將會學習中國,而至少在某些領域,中國已經比美國要先進——比如IM領域。直到不久前,Facebook Messenger終于才開始支持轉賬等平臺性功能;而無論是QQ還是微信,早都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平臺。童士豪毫不客氣地說,“他們(Facebook)在這方面簡直浪費了好幾年的時間!”
Evdemon也表示,至少在移動端,中國的產品更聰明、更有趣。不過他認為,在中國,現在最有潛力的就是三個領域,除了已經頗受矚目的在線教育和物聯網之外,另外“開發者工具”也是他很看好的地方,在他看來,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開發者群體,但是沒有好的工具,這對于想要進入中國的硅谷公司來說,也許會是一個機遇。
不過,美國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服務們,去中國不太可能——迥異的文化,激烈的競爭,除非是像Uber這樣資金雄厚的準巨頭,否則存活的機會很小。事實上,Uber能否真的已經打破了美國互聯網公司的“中國詛咒”,也還有待驗證。
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爆炸的IDG,一直在嘗試填補中美的“信息鴻溝”。但是在他們的合伙人Ben Lin看來,盡管鴻溝還存在,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至少在幾年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發展是一直落后于美國的,至少也有幾個月的差距。”Lin說,但是現在,即使不說中國已經領先,也只有頂級的美國公司才能會像中國公司一樣實現那么快的增長。
甚至還有頂級的硅谷VC已經對Lin表示過,如果看到中國有什么好的idea,希望Lin可以告訴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硅谷幫助做起來。也有的VC會直接和Lin說,會希望可以在中國投資企業級服務。
不過,要注意的是,盡管鴻溝在縮小,但是跨境發展和投資并不是那么簡單,在他看來,還需要幾年,中國才能真正出現好的全球化的公司,到那時,跨境投資也會成為非常自然的事情。
中國創業者:回國,還是留在硅谷?
對于當初的硅谷工程師李彥宏來說,放棄硅谷的大房子和優越的生活,轉向回國創業,應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而在兩地信息越來越平等的現在,越來越多身在硅谷的工程師們,也都開始從舒適的“FLAG”公司(指硅谷那些待遇優厚的大公司,典型例子就是Facebook、LinkedIn、Apple、Google)離職,開始自己創業——只是,是留在硅谷、還是回國?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投資人們也不能給出左或者右的答案,但是,有一點他們都認為,中國創業者們,即使在硅谷創業,也可以利用好自己在國內的資源。一方面,對于在美國的中國工程師們來說,去到沙丘路找到頂級美國VC融資不是那么容易;另外一方面,中國的資本可以更好地幫他們建立團隊、本地化,因為或許有一天,他們在美國打造的服務,還是會回到中國。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