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需要為打敗李世石的人工智能擔憂么?專欄
這兩天以來,韓國棋王李世石大戰谷歌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的消息正在被全球廣泛關注。朋友圈里廣告狗們借著這一事件大肆營銷,大量小白則是不明覺厲地圍觀狂歡,還有部分群體則是發出感慨,李世石被完虐,人類該怎么辦?當然,還有一些大佬冷眼旁觀,稱這場比賽存在公關成分,只不過是谷歌的一場商業秀。
商業秀也好,借勢營銷也好,AlphaGo在兩場比賽中戰勝李世石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五天的比賽雖然還沒結束,但是卻在倫理道德、在人的地位、人工智能的地位等層面上引發了大量爭議。
AlphaGo戰勝李世石,人類改造自然的進一步提升
谷歌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和圍棋選手李世石對弈的消息其實并不新鮮。因為,早在1997年,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就以2勝1負3平戰勝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李世石對弈AlphaGo,這只不過是人機大戰的一次重演。
只不過,這次的選手是加上了“人工智能”這個定語,而圍棋這種游戲不同于國際象棋。象棋子力少,各種棋子有固定的走子方法。圍棋帶有感性成分,圍棋棋子多、變化多,縱橫十九路,自古就有千古不同局一說。總體而言,圍棋更考驗人的心理、思維。對于機器而言,也更難學習。所以,曾有人說,在圍棋盤上,機器永遠不可能戰勝人類。
但是,在這項摻有東方人文化自豪的智力游戲中,李世石連續兩場都輸給了人工智能。第一場雙方各有失誤,但后期李世石心理出現了波動,失誤也明顯增多,以至節節敗退,最終輸掉了比賽。而在第二場,AlphaGo從序盤階段就不按常理落子,不斷下出罕見變招。
在第二場再輸之后,有朋友說,接下來三場李世石必敗無疑。因為AlphaGo自我學習的速度非常快,每過三天,它就可以100%打敗三天前的自己。能自己打敗自己,自己像人一樣進步,已經不是簡單拼運算量的初級人工智能了。
其實在李世石輸掉第一場比賽之后,朋友圈便很快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人類需要為人工智能擔憂,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因為人工智能一旦具備了自我意識的能力,會反抗人類;而另一派則比較樂觀,認為現代的智能設備不可能具備自我意識的能力,所謂的人工智能只是人類制造出來的,模擬人腦的算法。而且,AlphaGo戰勝李世石這一事件更樂觀來看的話,其實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只是人類的工具,所以根本無需擔憂。
百度谷歌所謀之事,只是取代工作而非取代人類
人類是否要為人工智能擔憂?這個問題確實比較復雜。其實,上述兩派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只是會取代人類的工作,而非取代人類本身。
作為生產力進步過程中的代表,人工智能必然會取代大量人類的工作。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經在一次節目中談到“技術性失業”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放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空間來看,越來越多的工作是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越來越多的人也會被機器所取代。
今年春節時,曾和三個朋友討論父母過去的職業。當時我們驚奇地發現,90年代初,我們的母親都曾被送到技校去學習縫紉技術,職業規劃是裁縫。然而,現如今,我們母親的職業路徑與當年的選擇毫無關系。一臺縫紉機一個小店的職業形態幾乎已經消亡,這種形態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所取代。這大概也就是羅振宇說的“技術型失業”吧。
這種理論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中也有體現。在凱恩斯看來,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生產中越來越廣泛地采用了資本、技術密集性技術,越來越先進的設備替代了工人的勞動,這樣,對勞動需求的相對減小就會使失業增加。
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工作,這種場景只不過是過去無數次生產工具進步取代人類的一次重演。也就是說,人工智能肯定會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哪怕是需要智力的工作。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對此認為,人工智能發展,未來最大的挑戰在于可能帶來一部分人失業。
比如說,美聯社在去年就已經引入了機器人分析財報,撰寫日常消息稿件。再比如說翻譯,以及大量的醫學技術資料的處理、法律文書的處理等。這些都可以由人工智能來完成。計算機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強悍的對人工的替代能力。百度機器翻譯技術已經實現了高負荷翻譯需求,通過深度語義分析和翻譯技術。未來新聞發布會上做同聲傳譯的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很可能要面臨失業的局面。
不僅如此,像百度、谷歌、微軟這樣的公司還在嘗試一些更加大膽的變革。百度建立了全球首家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研究院,吸納了眾多全球頂尖專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深度神經網絡“百度大腦”,融合深度學習算法、數據建模、大規模GPU并行化平臺等技術,進行實時學習和成長,其中200億個參數構成了一套巨大的深度神經網絡。
該實驗室目前主要研發方向為:語音識別、圖像識別、imageQ&A、自動駕駛技術等。在具體案例上的落地,則包括語音搜索、無人駕駛汽車等等。比如用戶使用手機百度上的語音搜索說“附近有什么飯店”它就會非常聽話的給你推薦附近的美食餐廳,當你繼續說,“附近哪家最好吃”,它更加精準為你提供用戶好評度高的答案和附近餐飲的服務,這樣說來,百度語音搜索支持多輪問答模式。同時,當你使用語音搜索“北京天氣”等不同場景下的問題,系統也會為你提供相關答案。總體說來,百度語音搜索提供的是多場景和多輪對話的服務,其背后所蘊含的,一是在一定封閉規則下的強大的計算能力,另一個則是對人類開放語義的理解和應答能力。基于這些能力,未來人工智能夠完成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更加智能的無人駕駛汽車則是通過人工智能、數據地圖、聯網技術來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有一種夸張說法是,未來人工駕駛可能會是非法的,中國各條街道上會出現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的場景。因為人工智能汽車的計算能力更強,反應速度更快,不但能識別高精地圖準確定位,辨別道路上相關信息做出恰當反應,還會每天海量觀看各種路況監控視頻和駕駛相關視頻,當他學習了足夠多第一視角駕駛信息,甚至可以成為超級駕駛員,能力超越所有職業賽車手,這樣車禍率也便隨之降低。
那除了無人駕駛呢?按照百度大腦的規劃,未來還將在醫療、教育等更多行業落地。那么,是不是教師這個職業也會被人工智能教師所取代?交警也會被人工智能的電子眼所取代?
這一趨勢無法想象。但是,不得不承認,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崗位未來會成為不可避免的浪潮。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崗位將會成為實實在在的現象。你必須承認,幾乎沒有一個職業領域會是絕對安全的,甚至這種浪潮還在加劇。
但是樂觀一些去看,會發現,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新職業也被開發出來。如果能把握住新的職業崗位,也不失為一條出路。比如說,今天的程序員這在過去工業時代從來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大量相關的工作同樣會被釋放出來。未來可能會出現專門駕馭人工智能的一批人,像是百度大腦計劃中的那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雖然目前來看,這種人才還處于高精尖的階段,但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這種情況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也正是如此,人類還是無需過度擔憂。
無需畏懼人工智能,不如去享受百度所說的奇點時代
斯蒂芬·霍金和埃隆·馬斯克都對人工智能表示擔憂,他們都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能夠變得非常聰明,以至于這些機器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要消滅人類。
或許這些大佬的話有道理,但回到這場圍棋大戰本身來說,人機大戰本身無需過度解讀。離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已經過去了19年。19年間,人類依舊很好地生活在地球上。甚至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筆者每次和手機里的中國象棋對弈,戰敗率幾乎是99%,但是這并不能代表什么。因為手機依舊握在筆者手里,筆者依舊是拿著手機與世界進行連接,手機很好地輔助筆者從事各項工作。
筆者依舊主張,用歷史的角度來思考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只是生產工具,人類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生產工具都有著大量的進步,人類正是伴隨著這些工具的升級,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取得進步。人工智能等技術取代人類工作這樣的現象是逐步的,人工智能卻不會取代人類。
其實,我們要樂于接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進步。筆者認為,百度將有可能成為引領奇點的先鋒軍。暢想一下,未來你可以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分享心事,你可以在更加安全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處理工作,你還可以在人工智能調節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的房間里享受生活,這樣的未來不是更美好嗎?
或許真的到了那一天時,我們要對人工智能說,Hi!歡迎你帶我來到奇點時代!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鈦媒體2015年度獲獎作者,百度百家認證作者:吳俊宇;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