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大潮下的冷思考 別忘了金融的根本!專欄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互聯網金融”大潮退去后才發現,行業內有接近一半的平臺除了概念什么都沒有。而“互聯網金融”概念不是結束,“金融科技(Fintech)”又席卷互金圈。
金融科技并非堆砌名詞
在特定發展階段,金融科技的確比互聯網金融更能概括金融創新。與更強調商業模式互聯網金融相比,金融科技概括性更強,也更強調科技概念的注入。特別是隨著AI、VR、生物特征識別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已無法完全概括行業發展的狀況。
不過,強調科技并不意味著堆砌名詞。“金融”在前,“科技”在后,“金融科技”歸根結底還是金融。那么,基于這一概念的創新,就要以金融為前提。金融科技公司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尋求金融和科技之間的平衡。金融需要謹慎、嚴肅的態度,需要細致嚴密的規劃和充分的經濟周期驗證,重視盈利性和持續性發展,需要金融底蘊、經驗的積累,利用已有的經驗和實踐做出一個穩定的模型,保證效率和風險可控。
對于真正想做好的企業來說,最基本的思路不是炒概念,堆砌名詞,而是用科技更好地為金融服務。一方面要增強平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更好地方便用戶的生活。
科技對金融最大的幫助在于,它讓平臺更透明,更安全。金融科技企業的創新需要遵循金融邏輯,堅持合法合規、利國利民的原則。
與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一樣,金融科技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大眾。方以涵認為,金融科技需要通過精準的用戶定位、專業的線上風控、科學的風險定價、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讓更多人有機會建立信用,享受到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說到科技創新,宜人貸在2014年推出的首個基于大數據風控模型的“極速模式”,便是利用大數據提升信用審核速度的有效嘗試。極速模式通過驗證用戶授權的三項數據,便可以在1分鐘內完成額度預估、10分鐘快速批核,滿足了用戶對于高效便捷的訴求。
中國需要建立多層次金融體系,單一的金融業態無法解決所有類型的需求,需要不同機構以不同模式,用不同產品和服務去解決不同客戶群的不同需求。而多層次的需求便是金融科技發揮的空間。歸根結底,金融科技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服務,進而獲得用戶的認可,促進平臺更好地發展。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