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種”樂視云:一年考成績單下的生猛進化專欄
文|王小琉
高管引用阿爾文·托夫勒的語句大談情懷、“新物種”、“獨角獸公司”等詞的頻繁提及、金木水火人元素主題的貫穿全場,以及霸屏營銷事件視頻的播放……樂視云今年8·18發布會上呈現的這些種種,讓人深感這場云計算產品發布會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但重要的是,樂視云似乎也的確想通過這些細微的形式表達些什么。
對于樂視云的打法,樂視云CEO吳亞洲曾在媒體采訪中有過形象的比喻——“在一條高速公路上行駛一輛專業的車也許會非常好,但到了叢林時代并不確定是一輛車有效還是一匹馬會更好,在新的競爭里,跨界已經產生了新的商業時代‘叢林效應’。”從去年8·18蛻變到今年的兌現,對于去樂視化的樂視云而言,過去這一年,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關鍵的升級考試,打雞血突進背后,樂視云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頻被吳亞洲提及的“新物種”、“獨角獸”等稱謂之下,又隱藏著樂視云哪些內在基因與未來憧憬?
“新物種”崛起:內在基因與成長秘徑
對于樂視云這個基于產業鏈垂直整合、全面開放的跨行業、全終端視頻云服務生態系統創立者,吳亞洲在發布會上用“新物種”這個詞匯形容這個產品。“新物種”一詞,最早起源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何地球上的生命熱衷于不停地創造新物種? 自然界若無目的性,那么最終的事態會是什么? 結合此書觀點與樂視云案例,筆者認為作為“新物種”的樂視云崛起至少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以顛覆的姿態突圍。云計算事實上從2009年便開始在中國大熱并一直保持著較高增長速率,樂視云之所以能在廝殺正酣的BAT等眾多公司中脫穎而出一定有其獨到之處,在國內百度模仿Google、阿里傾向于Amazon的思路、騰訊在云服務上更像百度或阿里的一個子集。樂視云選擇了一朵叫“視頻云”切入云計算市場,擺在前面的幾乎是一條前無古人之路,并無經驗可借鑒。
當巨頭們大多試圖做全做大,而后從技術角度專注于解決某一個層面的云計算問題時,樂視云選擇了一種逆向思路,先從細分行業應用的角度入手,而后垂直整合云計算資源,這本身就是最大不同。而從大趨勢上看,視頻作為聲音、圖像和文字的結合體,不管是傳統的視頻網站,還是新興的直播行業都需求甚旺,這均為視頻云市場提供了想象空間。
今年6月發布的思科VNI報告,到2020年全球互聯網視頻將為2015年的4倍,其中消費類互聯網視頻流量將占消費類互聯網流量的82%,商業互聯網視頻流量將占商業互聯網流量的66%,“視頻繼續主宰互聯網流量”。
發揮一己之長并一針捅破天。樂視云的選擇有自己的考慮,其脫胎于樂視網,沉淀了視頻領域12年以來的核心技術是一己之長。尤其是樂視網對內容的策劃、制作、發行都能夠游刃有余,樂視云找到了一個天然優質的“內容基因”。
去年,樂視云首創VaaS,打造圍繞內容匯聚、內容發行、衍生服務的視頻發行平臺系統,在提供底層云“管道”服務同時,挖掘管道中的“內容”價值。今年則有了樂視云VaaS模式的再升級——視頻發行平臺,使內容提供商自助化選擇內容發行渠道和商業合作模式,以及新推出的面向娛樂直播領域的強互動直播運營平臺(代號“公海系統”)。
不過,既然直播是當今最能檢驗云服務的試金石,公海系統事實上同樣面臨諸多挑戰: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直播涉及跨時間、跨地域和跨載體,動輒百萬級的并發直播是樂視云必須邁過的坎。樂視云在發布會上對外宣布其全球CDN節點數增加至750個,出口帶寬擴至30Tbps,覆蓋超6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均億級終端動態加速、實時高清千萬級并發,可以滿足不同客戶在不同地點輕松流暢接入網絡完成直播、點播——這或許是樂視云為何針對直播產業發布了標準直播、衛星直播、移動直播、VR直播、“公海”等一系列產品的底氣所在。
從樂視云與山東魯能的合作案例看,公海系統的目的是想直播內容進化為面向用戶的“星粉互動”直播節目,進而帶動粉絲經濟消費。然而對于還在一直緊盯廣告收入大頭的大多綜藝節目們而言,在與“公海”進行商業談判時,臉上依然打滿了“究竟能帶來多大商業轉化”的問號。
非單一而是系統多元化的生命體。樂視云一直在強調生態基因:垂直整合的思路、跨產業的價值重構、全產業價值分享。這讓筆者想起英特爾干掉AMD的經典案例,正是因為在涵蓋生產線、市場、銷售、技術、產品、渠道及OEM合作伙伴的強大生態環境下,英特爾才最終讓AMD不僅低頭認輸,并在此后的十年毫無還手之力。做云,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完善的生態。
“視頻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從表面看,視頻云領域似乎是個垂直領域,但實際不然。從發布會上也可以看到,無論是6大VaaS場景,還是樂視云在媒體游戲、政務、體育、智能硬件等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樂視云在為自己打造一個系統化、多元化的生態圈,而不只是一個單元或一個細胞。這樣的關系就像樂視云扮演了了一張“公共電網”,合作伙伴則是各種“電器公司”,越來越多合作伙伴的加入,從而讓云服務逐漸遍布到各個領域。
鑒于各行業差異化需求,樂視云已針對特定領域開發了廣電云、體育云、云新聞等。但顯然,樂視云未來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依然是行業市場的持續擴充。金融、公共安全、生命科學等熱門領域倘若不覆蓋,依然會在現有業務上面臨天花板,尤其制造、能源、交通等眾多傳統行業的云計算,對于云計算解決方案的要求更高。樂視云想切開這些硬奶酪,必須提前先將刀叉打磨鋒利。
可持續性的永恒戰斗力。按照生物學的概念,生態圈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但同時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樂視云打造的生態即服務EaaS(Eco-as-a-Service)云模式即這樣的自我調節系統:一方是免費端,用免費、低價的基礎服務換取更多資源的內容、用戶以及生態價值,并且在提供免費視頻CDN的同時,利用內容、用戶、數據等資源獲得的商業價值,并將收益與合作伙伴共享;另一方則是一切商業模式均存在的變現端,對此,樂視云將在生態鏈條的各個節點都有價值空間,如技術服務、內容推廣、流量合作、廣告分成、版權共享、大數據服務、資源投資等都將獲得反哺。
站在未來更遠的角度上看,與云計算始終關聯甚密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均是樂視云日后將收獲的回報。視頻與文字、圖片相比其將平面靜止的物體變得立體生動,當積累在整個動態世界的聲音、視頻等大數據上傳到云端,幫助計算機模擬人類的視覺,這勢必是未來人工智能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
攻城拔寨,視頻云大生態版圖輪廓初顯
過去這一年,樂視云在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商業客戶、資本上都做了很多事情,在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里,樂視云也將其濃縮為三個方面,亦為此輪樂視云升級考的成績單:
第一,言出必踐。樂視云這一年來的“十大兌現”;第二,新品發布。圍繞樂視云VaaS(Video-as-a-Service,視頻即服務,一大波視頻行業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發布,發布了6大VaaS場景、21款VaaS產品;第三,地毯式全云布局。樂視云面向IaaS、PaaS、SaaS全面覆蓋,展現了覆蓋內容、媒體、教育、游戲、政務、體育、金融、智能硬件等幾乎全行業帶來的視頻生態化商業改革;第四,合作伙伴遞增。樂視云與英特爾、霍尼韋爾、財新傳媒、山東魯能等一大波全球領先企業達成合作。
拆解開來,樂視云正沿循著兩條主線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態版圖:一方面圍繞IaaS、PaaS、SaaS鐵三角展開全云布局,具體來說,就是樂視云的6大VaaS場景:云資源、云視頻、云應用、云發行、云營銷、云數據垂直掌控視頻行業的力量,繼續打造完善樂視云自生態。另一方面則橫向擴展整個云生態服務,全面開啟“開放化、合伙化、社會化、共享化”,成為樂視視頻網站、終端、體育、金生態閉環中的關鍵一環,也憑借自身所專注的視頻云為內容、媒體、教育、游戲、政務、體育、金融、智能硬件等幾乎全行業帶來視頻生態化商業改革。
樂視云的野望與夢
就像近年來的中國手機市場一樣,包括華為、小米、中興、OPPO、一加等廠商紛紛將觸角伸向了海外。中國云也競相加快“出海”節奏,樂視云也如此。在今年發布會上,我們也看到樂視云牽手思科、霍尼韋爾等行業巨頭的大動作。像思科作為全球第一大網絡設備企業,地位如同全球網絡技術的“黃埔軍校”,雖然此次雙方只是聯合共建DRM云平臺,為全球商業用戶打造免費云版權,但不排除日后與思科千絲萬縷的技術關聯。
樂視云對全球化的虎視眈眈由此也已清晰可見。
“新物種”樂視云如此急于出海,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國內云服務市場的多極化競爭,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可以保障全球范圍內每年數百萬場、每天數萬小時的直播效果。通俗地講,廣泛的覆蓋才能夠保證全世界用戶天涯共此時流暢體驗。CDN服務可保證觀看用戶快速取得所需內容,解決網絡擁擠的狀況,提高用戶訪問網站的響應速度。今年5月的2016英雄聯盟MSI決賽,“國民老公”王思聰也看中了樂視云強大的直播技術將其作為熊貓TV云服務承載商,順利將賽事內容通過衛星引流到國內并分發。
當然,背后還有母公司的緣故。2016年一直被稱作樂視的全球化元年,賈躍亭一直一路向西,希望樂視成為“獨一無二”的全球化的生態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樂視旗下手機、電視、汽車等終端產品殺入之時,用戶首先關心更多的是性能、體驗、平臺,也因此作為底層平臺的樂視云價值便凸顯出來,以樂視云貫穿所有終端,然后通過大量的內容與應用使全球用戶進入到生態當中來。也因此,樂視實現大生態的全面核爆,內核中的云能量是決定性因素。
無論如何,在新的叢林法則中,“新物種”樂視云正在以裂變、融合、進化的方式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初露頭角。在歷經一年的升級考試中,樂視云向外界交出了一份看起來還不錯的成績單。即便去樂視化,樂視云仍深受樂視影響,身上處處流露著樂視生態打法的路數。而對于這個目前估值70億人民幣并成為樂視生態系統第四只獨角獸的團隊而言,這些已然是過去式,或許,離我們最近期待的下一次驚喜,會在已啟動的A+輪融資后立馬見分曉!
——————————————————————
王小琉(個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號“王小琉”。科技專欄作者,前中央媒體人。
智能硬件體驗者;IT&科技領域觀察者、記錄者、評論者。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