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安在線香港上市,新時代的金融科技公司該如何估值?金融
萬眾矚目的眾安保險在本周一開始公開招股,28日正式交易,港交所金融科技第一股正快速走來。
在9月18日召開的招股發布會上,眾安保險就公布了具體的招股細節:
這次全球發售合199,293,900股股份(視乎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其中95%為國際配售股份,其余5%為香港公開發售股份;招股價為53.7-59.7 港元,假設以招股價范圍中間價定價,所得款項凈額為 109 億港元。
而同時公布的最重磅的消息莫過于,日本軟銀集團下屬全球最大私募基金愿景基金出資5億美元,認購發行的36.08%股份,成為眾安保險的基石投資者。
9月21日結束公開招股,最新的信息顯示,眾安的認購十分火熱。
據報道,香港6家券商總共預留500億元孖展額度供申購,但招股首日即超出預留額度。券商界估計最終凍結資金至少達到2500億港元,甚至達到3000億港元,問鼎今年“凍資王”。眾安在線IPO公開認購超額逾400倍,IPO定價59.7億元, 區間上限發行。
根據招股價59.7港元計算,眾安的市值約 859.63 億港元(730億人民幣),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踴躍參與認購,毫無疑問,市場是非常認可眾安的估值的。被軟銀下注的金融科技第一股——眾安應當估值幾何?
一、保險估值還是科技估值?
傳統產險類公司通常使用ROE、PB等進行估值,包括中國財險等。眾安保薦人之一瑞銀給該公司的預測市凈率為2017年3.6-5倍,而中國財險的市凈率為1.38。若是按照傳統保險市凈率,眾安的估值約為184億元人民幣。
現在市場獨寵眾安,僅僅是偏愛嗎?絕非如此,眾安誕生時的基因就有別于傳統保險,眾安采取的是全新的商業模式,擁有獨家的技術和大數據,更像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眾安高增長、高科技、大數據和全新商業模式的特性都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相同。
1、高增長
保費高增長就可以看出眾安的與眾不同。
從2014年到2016年,眾安的總保費復合增長率達到107.2%;已賺保費凈額由2014年7.12億大幅增至2015年19.21億,并進一步增至2016年的32.25億元,三年來已賺保費復合增長率達到112.8%。
而中國財險2016年的保費收入為3112億元,但是增速為10.5%,近三年的保費復合增速約為11%。
眾安五大生態系統保費均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其中,消費金融、健康、車險的增長尤為迅猛;未來三年,眾安科技有望實現指數化增長。
2、高科技與大數據
眾安的員工組成結構和費用支出結構與傳統保險有天壤之別,更像科技公司。眾安雇員主要是技術人員,截至2017年3月31日,眾安的工程師及技術人員數量為860名,在總體雇員數量中占比超過50%。研發費用占比也明顯提升。
從一開始使用的云系統,再到眾安自己的區塊鏈都是眾安技術員一針一線自己縫出來的。而技術推動保險業務在產品設計、定價、銷售和理賠運營全面線上互聯網化,實現零線下代理人,眾安同時還對外輸出技術,并以此作為核心業務的另一部分。
而截至一季度末,眾安已經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三年多時間,能積累如此多的用戶,傳統保險公司是難以做到的,而且用戶復購率達到78%。海量數據能完善客戶畫像,實現精準定價和動態定價,同時能有效控制風險。
3、全新的商業模式
眾安的商業模式是保險+科技。
雖然同樣經營保險業務,但并非所有保險業務眾安都會進入。而一項重要的評判指標是,是否需要運用前瞻性的新技術、大數據在生態中提供科技服務。通過場景化的設置開發和提供創新的風險解決方案,針對用戶痛點,與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的領先企業合作,填補傳統保險未能滿足的市場空白。比如步步保、碎屏險等。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未來新場景空間和生態將日益多樣,使得眾安的業務可以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且規模化后具備比傳統行業更大的利潤提升空間。
由此可見,眾安的形態更接近一家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估值模型也更適合這類極力探索“互聯網+金融”的主體。
二、模糊的正確和精確的錯誤
眾安作為第一只新經濟股,又是第一只保險科技股,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期階段,如果單純的用傳統的PE和PB估值,就容易犯了估值謬誤。
眾所周知,互聯網企業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初創、成長和成熟階段。在經過初創期投入,承受虧損,快速擴大規模完成用戶積累,而后高速成長,最終實現盈利王者歸來。
而眾安則是具金融屬性的科技公司,在初創期就實現盈利,從這點看,又勝于普通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而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市值與利潤并無相關性。亞馬遜基本維持盈虧平衡和虧損,但是市值卻不斷創新高。
對于互聯網科技公司核心的估值邏輯是,用戶量、單個客戶貢獻和市場份額等指標。
而眾安每個客戶平均的保費金額保持高速增長,幾乎每年翻倍。這次上市后,品牌力增強,在消費金融、車險和健康險發力,可以預見未來單個客戶貢獻必然繼續飆升。
而5億用戶中復購率超達到78%,人均保單數量也穩健上升,說明具有良好的客戶粘性。
而如果參考金融科技公司,可以發現都不便宜,眾安現在的估值還是合理的。
這類公司往往具備兩個特點:首先,屬性為金融科技,即通過技術驅動金融產品和生態的變革;其次,已具備相當規模。
比如螞蟻金服,2016年4月,其完成B輪融資45億美元,估值高達600億美金(約3895億人民幣),2015財年市盈率為77倍。而據外媒數據,其最新估值可能已達7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80億。
又如陸金所。2016年初,其宣布完成總金額12.16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達到185億美元,盡管后來受到監管收緊的影響估值增長可能放緩,但根據愛分析最新發布的互聯網金融百強榜單,估值已攀升至1366億人民幣。
簡單粗暴采用PS參考科技巨頭進行估值,也可以反映出眾安現在的估值位于合理水平。
巴菲特曾說過,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應該認識到眾安作為第一只保險科技上市股,代表的是未來,如果現在的估值考慮到未來這個因素,眾安甚至是低估的。
現在,保險科技市場還是藍海。
根據 Oliver Wyman 報告,按保費收入計,中國保險科技市場于 2016 年為人民幣 3,630 億元,并預期于未來數年快速增長,于 2021 年將達到人民幣 14,130 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31%。提前卡位,讓眾安規模占據領先優勢,未來將實現指數化增長。
而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縱觀古今中外,不論電商,還是社交,都呈現贏家通吃,寡頭壟斷的格局。
無疑,眾安就是一頭暢游在保險科技藍海的獨角獸,稀缺性不言而喻。而市場也難以找到可以參照進行準確地相對估值的公司。
科技是普羅米修斯盜下的火種,是原始時代的石器,為現代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遇到商業貿易,于是誕生了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科技遇到社會交際,于是有了FACEBOOK和騰訊;這次,科技遇到了保險,于是有了眾安。眾安就是代表未來的保險,未來會演繹出無限的憧憬。
如此說來,今日的眾安就像昔日的騰訊。
如何實現1個億的小目標?13年前,買22萬元的騰訊股票。但是鮮有人能在2004年騰訊上市就買入持有至今。騰訊掛牌時,也處于發展初期,擁有大量客戶,但是卻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其后,隨著業務持續發展,騰訊的股票一漲漲了13年,股價是當年的400多倍,回過頭看,當時給騰訊的估值即使多么精確,仍是個錯誤。
現在的眾安就跟昔日的騰訊一樣,擁有獨家的科技和海量用戶,況且眾安的商業模式是要比當年的騰訊清晰的。相信在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后,邊際成本降低,無論承保業務還是科技業務,眾安在2018年都能實現盈利。而待眾安的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利潤水平上升,估值也會水漲船高。
小結:
保險科技第一股上市遭到投資者熱捧,市場最關心的莫關于其估值。價值是客觀的,估值是主觀的。一萬個投資者可以對眾安有一萬個估值標準。但是,市場的結果也是客觀的,投資者熱情的認購已經說明一切。
或許,沉浸在財務數字中能計算出精確的估值,但卻只見樹葉不見樹林。而模糊的正確遠勝精確的錯誤。眾安作為保險科技的獨角獸,代表的是未來的保險,先發優勢將使馬太效應不斷加強,未來終歸是屬于眾安的。大道至簡,如果我們認識到投資眾安就是投資未來,那么又何須在估值上錙銖必較呢?
【來源:格隆匯】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