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市場規模超萬億,瞄準中低產用戶撬流量紅利新金融
近年來,在國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提前消費意識不斷凸顯的大背景下,消費金融用戶數量不斷攀升。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指出,截至2017年10月,中國居民消費信貸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規模比例為24.8%,達到30.6萬億元人民幣。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鵬表示,相比于美國消費貸款發展規模,中國不及美國一半,規模將超萬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消費升級的加速,離不開消費信貸的支持。事實上,消費金融著重于發展中低端客戶,這一部分客戶通常不需要承擔高房貸、高消費等,反而有更高的消費意愿。不過,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整個行業。新形勢下的消費金融進入了比拼風控的時代 。
消費金融市場活躍
還記得跨年之夜,微信上2018年來到的“三大標志”嗎?一是各大微信群里噼里啪啦的紅包,二是滿屏的18歲,三是支付寶2017年度賬單。那天一早,支付寶發來推送:“過完今天,讓2017徹底翻篇。”
有人不禁要問:在沒還完花唄借唄、騰訊微利貸、信用卡之前,2017年怎么翻篇?近年來,隨著電商巨頭的迅速崛起,其順勢推出的消費信貸類產品(如京東白條、網易白條、花唄借唄等),直接面對上億網購用戶,刺激消費。這些互聯網玩家就像鯰魚一般,攪活了整個信貸市場。終于,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迎來爆發。
消費金融有多火,從《研究》中也可以窺知一二。從2010年到2016年,我國一共產生了15家消費金融持牌機構,而2017年,這個數字就增加到了25家。時下,不論在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大眾消費都可以借貸,比如婚慶、旅游等都可以通過借貸來完成消費。《研究》顯示,使用消費金融近50%的客戶,年齡都在18到29歲之間,這意味著,“90后”成為借貸消費的絕對主力。而30到39歲的“80后”,在消費金融中的占比也達到了40%。
中低產用戶流量價值凸顯
信貸市場為何如此瘋狂?事實上,信貸瞄準的就是中低產用戶對消費升級的訴求。有的大學生剛畢業想購入一臺手機;剛換工作的小哥想換一臺電動車;公司小白這個月遲發工資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為了個性化的生活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花更多的錢,而不少用戶可能并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所以適當借貸就成為主流的生活方式。
《研究》中的數據顯示,使用消費金融的人,收入在2000元到4999元的群體,占樣本總數的70%,其次是5000元到9999元的群體,而2000元以下以及10000元以上低收入和高收入群體,幾乎不使用消費金融產品。
個人借貸市場相較于政府、銀行而言還有很大的放貸空間,而這部分還是沒有加杠桿的,有著良好的信貸基礎。現金貸瞄準的就是這些中低產用戶,他們需要錢,借貸之后又不會賴賬。平臺以小額貸款模式,用龐大的用戶數量和訂單來拉升利潤,對賭的就是大多數的用戶還是會按時還款的,這樣即便是有一小部分的壞賬也可以被抹平。以趣店為例,其大部分的優質用戶資源都來自于螞蟻金服。趣店成功之后,螞蟻金服證明了其流量價值,則可以選擇將流量進行下一步的業務拓展,如理財、基金等。
精準風控勢在必行
當前,市場也存在著競爭不充分。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高利貸、暴力催收、甚至裸條借貸也屢有發生,給行業與社會帶來了不利影響。雖然監管部門已經采取多項措施來對現金貸市場進行監管,可是基于國內龐大人口基數和廣闊的金融市場來看,依然有不少的監管漏洞。
隨著我國消費市場的需求逐年增長,消費金融行業的可發展空間也在不斷地增長,而對于行業亂象僅僅憑借監管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也正是消費金融的火爆,恰恰暴露出了現在的借貸市場已經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表面的繁榮景象下是難以抑制的商業野心和不斷滋生的金融亂象。
只有監管部門、行業企業、消費用戶共同努力,才能將市場引導到一個良性發展的環境中去。與此同時,加大對大數據等風控模型的應用,也能夠對用戶的信用風險進行更為全面、準確的評估,實現精準風控。
【來源:通信信息報 】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