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被市場推崇之謎 “掛羊頭賣狗肉”如何甄別新金融
自去年9月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被國內監管當局叫停以來,國際市場上的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從當時的3700美元一度沖高至兩萬美元后又猛烈下挫,截至今年1月25日,跌落在1.1萬美元的水平上。雖然價值不明、風險巨大,但仍有不少國內外投資者趨之若鶩,甘愿一搏。
而作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底層技術支撐的區塊鏈,在今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躥紅了,借“區塊鏈”外衣,不僅被禁的ICO(首次代幣發行)死灰復燃,多家上市公司也憑借區塊鏈概念收獲了股價的漲幅。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時間“區塊鏈”真假難辨。
據悉,諸如平安集團、眾安保險等多家行業巨頭、金融科技企業也組建團隊推進區塊鏈的研究與落地。不過,為規避借區塊鏈“炒幣”之風愈演愈烈,《投資者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獨家獲悉,目前深圳市福田等多個區域已停止對帶有區塊鏈字樣的企業進行工商登記。此外,有“區塊鏈”自媒體申請“區塊鏈”微信認證,也遭到微信拒絕。
何為區塊鏈?
早在2008年,“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交易信息數據庫(相當于數字貨幣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由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提出。所謂“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相連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它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可追蹤溯源、無需信任積累的信用建立范式。
不過,這個釋義并不容易理解。國內較早開始研究區塊鏈的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打了個通俗的比方,假設A借給B100元,為了保證這個行為被記錄而且有跡可循,他們找到C幫忙記賬,并將借款記錄保存在C手里,這就是一個中心化的記賬行為。
這里的問題在于,C所持有的記錄有可能丟失或者被篡改,那么A和B的借款行為就會存在風險。如果A和B在借款的時候,不只是找到C幫忙記賬,而是還找了D、E、F……非常多的人一起記賬,那么這個記錄行為就變成去中心化的,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記錄丟失,都不影響借款記錄;任何一個人的記錄被惡意篡改,都不會影響其他人所持有的真實記錄。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假設一種情況,A借給B100元錢以后,B很快還了其中30元,這個還款行為被C所見證了,在所有參與記賬的人中,C是第一個見證的,所以C搶先在自己的賬本里記下了B歸還A30元錢的行為,并同步給D、E、F等其他記賬者,那么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修改并知道是由C所修改的。”眾安科技上述負責人介紹說,這種情況體現的就是區塊鏈可追蹤溯源的特點。
【來源:投資者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