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2016年7月“限韓令”的消息傳出之后,兩年多的時間里,曾經影響巨大的“韓流”在華遭遇了沉寂,不僅韓劇的影響力也在逐漸降低,韓國的藝人和偶像團體逐漸淡出了大眾視野。
而最近,“限韓令”卻似乎有了松動的跡象,首先是傳出被暫停兩年不能播出的鄭爽、李鐘碩主演的《翡翠戀人》將定檔于2018年10月在浙江衛視播出。
并且,演出市場對涉韓音樂會/音樂劇來華的審批已經恢復,上海文體文化已經提交了韓國交響樂團來滬演出的申請。
韓國男團officealACE也7月28日在確定了中國簽售會的行程,并在微博進行官宣和粉絲問好。6.15日,韓國藝人金起范擔任主演的電影《泡菜愛上小龍蝦》也宣布即將于中國上映。
這種種跡象都似乎表明,對韓國封閉已久的國內市場,似乎最近有松動的傾向,但是對于已經闊別了中國兩年的韓國藝人來說,如果再次回歸,留給他們的市場空間還有當初那么大嗎?
由“限韓令”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2016年“限韓令”消息傳出之前,國內的偶像市場基本上是由韓國藝人“統治”的,不僅有巨大的粉絲號召力和流量,并且去韓國鍍金再歸國成為了國內藝人想要迅速成名的捷徑。
以韓國偶像團體BIGBANG為例,根據美國《福布斯》雜志官網發布的數據,2016年BIGBANG總收入高達4400萬美元(約人民幣3億元),其中有30場左右的演唱會在中國內地舉辦,粗略估計僅在內地收入就有1億元。
中國粉絲對于偶像藝人的消費欲望,讓嗅覺敏銳的韓國公司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紛紛布局進軍國內市場,不僅偶像團體里都會戰略性的配置幾個中國成員,在綜藝、影視上也頻頻出現韓國藝人的身影,在中韓的“蜜月期”,韓國男神李敏鎬還登上了2014年的春節晚會。
同時,國內公司也與韓國方進行了深度的合作,其中以綜藝和影視為代表,引進韓國綜藝版權IP已經成為了國內衛視的普遍做法,韓國制作團隊的經驗和技術,也給國內的節目制作水平帶來了提升。
當時“限韓令”的消息一出,直接受損的就是背后的制作公司和投資方,根據不完全統計,受限韓令影響而不能按時播出的中韓合拍劇達到53部,涉及的韓星大約有42位,5大衛視和視頻網站至少10檔頭部綜藝也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遭遇了改名風波,如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改為《歌手》、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改成《奔跑吧》,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第三季的幕后制作也從韓國團隊更換為中國團隊。
“限韓令”開始了一場“蝴蝶效應”,持續引發資本市場的動蕩,據了解,當時韓國四大娛樂公司CJ、SM、JYP、YG的股價縮水了約21.5億人民幣,而中國的合作方包括天娛傳媒、華策、騰訊、萬達等公司,直接的經濟損失也達到了十幾億人民幣。
如此巨額的經濟損失,讓各方噤若寒蟬。“限韓令”就像一個分水嶺,2016年后,韓國的綜藝、影視劇逐漸淡出了內地觀眾的視野,主流視野里再難見到韓國藝人的身影。
2017—2018年,國內偶像市場的崛起
從2005年的選秀元年開始,中國選秀史已經有十幾年之久,其中誕生過無數的偶像團體,但都往往還沒有在市場激起水花就遭遇了解散的命運。
思考下過去中國的偶像團體無法大火的原因,首先是偶像本身素質的差距,不管是唱作水平還是舞臺表現力,都距離韓國藝人有較大的差距,無法在粉絲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就是國內偶像制造產業的不完善,一直依靠過時的方法去推出新人,不僅缺少有效的宣傳和包裝,而且最重要的是,對于選秀節目已經疲倦的觀眾來說,國內當時并沒有非常好的曝光平臺,可以成為大眾認識偶像的渠道。
在“限韓令”出現之前,國內就有一些公司嘗試復制韓國的造星模式,比如TFBOYS這個現象級的男生團體出現后,他們的經濟公司時代峰峻就展開了后續的TF二團的招募和訓練。主打偶像制造的樂華娛樂公司也推出UNIQ男團,宇宙少女等偶像團體;而在另一邊,復制日本模式的SHN48女團的成功也給了市場以希望,許多資本方紛紛開始瞄準了偶像這一潛力巨大的產業。
幸運的是,2017年是網生內容的集中爆發年,網絡綜藝以《中國有嘻哈》和《明日之子》為代表,誕生出了一批如毛不易、PGONE帶有流量的歌手,同時網劇也迎來了紅利期,隨著《小美好》《法醫秦明》《創世寵妃》等劇的熱播,誕生出了胡一天、李現、邢造林等偶像新人,各大平臺紛紛投入重金在內容的制作上,在這種背景下《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誕生了。
按照韓國的真人秀邏輯和節目制作模式,再加以中國特色的話題性,讓“練習生”這種原本的舶來品變得接地氣,更是批量制造出了一批具有很強“韓國屬性”的新偶像。
蔡徐坤,范丞丞,王菊,楊超越……當這些名字代替了曾經的熱門,成為追星女孩更加津津樂道的話題,雖然有可能會淪為季拋流量的命運,但是這至少代表了,國內已經具有了可以生產出來媲美韓國藝人的,新生代流量的能力。
當“愛豆”可以批量生產,新生代偶像對于粉絲的服務意識更強,造星體系更加完善的時候,中國的偶像市場就不再需要外部的輸入,而開始帶有更強文化屬性的向外輸出。
這對于闊別中國市場兩年的曾經的“歐巴”們來說,再次回到中國市場,留給他們的空間也許并不如當初般廣闊。
【來源:鈦媒體 作者:娛樂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