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兌付壓力很大,提現額成倍劇增,所以我們轉讓和提現的速度確實是慢了。這是最考驗我們的時候,我們雖有涉及資金池模式,但沒有假標。現在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催收全出動。我們的定向委托產品加上資產到期收回,現在平均每天能回籠兩千多萬,催收員是最辛苦的,保證了平臺的運轉。" 一名深圳大型網貸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這是當前網貸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多名受訪人士對記者表示,在流動性大考下,最忙碌、最勞累的人是催收員。
網貸行業的兌付敞口究竟有多大?記者獨家提取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31 日,交易規模排名前 50 的平臺的待收余額為 4067 億元。爆雷潮起后,絕大多數平臺資金 " 只出不入 ",以前交投活躍的現象難以重現,僅 7 月 29 日一天,50 家平臺凈流出資金就達 5.75 億元。
50 家平臺單日凈流出 5.75 億
據記者統計,截至 7 月 31 日,交易規模排名前 50 的網貸平臺,待收余額共計 4067 億元;僅 7 月 29 日一天,這些平臺的資金凈流出就達 5.75 億元,且其中只有 7 家平臺有少量資金流入。
這必然與投資人對網貸行業的信心缺失有關。事實上,今年 1 月 ~4 月,網貸行業流動性還算充沛,前 50 名平臺中有七八成都實現了資金大量凈流入;即便是到了 5 月,開始有平臺陸續爆雷,但仍有七成以上的機構有資金不斷流入。不過,從 6 月起,資金凈流出平臺已經占據平臺總數的一半以上,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平臺,流動性幾近枯竭。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型平臺其實從今年 2 月起就開始出現資金持續單向流出的跡象。
此外,被視為風險敞口的待收余額也在不斷增加。據記者統計,上述排名前 50 的平臺待收余額從 1 月到 6 月呈現不斷上升趨勢:1 月、2 月待收余額均未超過 4000 億元,但在緩慢增加;3 月 ~6 月的待收余額分別為 4063 億元、4194 億元、4254 億元和 4275 億元,前 7 個月待收余額共計約 28673 億元。
債轉規模顯著飆升
平臺流動性枯竭,與投資人在恐慌氛圍之下加大提現有關。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對于尚未到期的標的,投資人不惜以高利率轉讓債權來回流本金,甚至是犧牲部分本金。一時間,眾多平臺債轉規模顯著飆升。
一直以來以小額、分散、透明著稱的拍拍貸也未能幸免。證券時報記者查閱平臺數據發現,截至 7 月 31 日下午 4 點,拍拍貸平臺上共有 5 萬余標的在轉;你我貸共 1.28 萬個債權在轉,且該項數據在半個月前還僅在 2000 左右。
平臺數據還顯示,一批平臺的轉讓利率遠高于實際到期利率,個別標的的轉讓利率甚至已達到了 200%。
有業界人士提示,平臺轉債時間的不斷延長,充分說明平臺資金流動性吃緊。一位深圳地區投資人告訴記者,自己有一筆 2 萬元的債轉標的轉讓了一周都沒成功。" 我一次都沒轉成功過,和投之前說的 1 天 ~3 天(轉讓成功)完全不符合。" 他說。
一家華東地區平臺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債權轉讓都需要排隊,投資人要根據提供的轉讓時間表多嘗試才有可能成功。另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很多平臺之前債轉平均周期是 2 天 ~3 天,但現在一般在 10 天以上。
此外,即便早已下架集合理財、委托投資類產品,并且不設債權轉讓專區、資金流動性還算平穩的平臺,日子同樣舉步維艱。一家位于北京的平臺業務人員對記者直言," 我們在年初就下架了債權轉讓的產品,現在全部都是散標,所以兌付問題不太大,但是我們的出借成交量真的慘不忍睹,最近業務部門每天都在加班沖業績,已經快忙瘋了。"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