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
新貓眼和淘票票,處于產業鏈中間核心強勢地位。上游電影制作、影院影線和下游消費者,議價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票務雙雄擁有強大定價能力,后期可能朝著滴滴、美團點評方向奔去。從業務角度講,新貓眼一方面提高觀影便利性,降低了影院人力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掌握著觀影人群流量入口,能夠刻畫消費者畫像,洞悉消費者行為,顯著提升C端有效性,同樣也提升B端針對性。目前電影行業線購票渠道方面,線上基本已經取代線下,從成本效率、用戶便利性和針對性來講,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新貓眼在流量優勢、產業協同效應方面擁有巨大優勢,而在股東實力、支持力度方面可能淘票票更有優勢。新貓眼戰略定位全產業鏈,會深度參與電影制作,并與大股東光線傳媒和騰訊文娛產生協同效應,將有助于產生一定競爭壁壘;淘票票則定位于產業中后期,走大平臺戰略,提倡專業化。因此衍生出來的風險不同,新貓眼投資電影可能面項目票房波動風險,而淘票票這方面較小。行業未來發展空間有三個維度,一個維度是提高單張票額手續費,加大抽成比例;另一維度參與產業鏈,投資電影;還有一個維度相關多元化擴張,拓展演出票務、電影衍生品。因此后期收入增速,是有一定想象空間的。
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未來兩家是合并還是繼續打價格戰,我們研究認為,短期取決于阿里在大文娛方面的態度,長期則取決于相關業務的戰略性地位,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角色,但考慮到阿里持有光線影業8.78%的股份、光線系持有新貓眼50%左右股份、騰訊也持有新貓眼11%左右股份的情況,如果不存在特殊戰略訴求,未來合并是極有可能的。
1
電影產業概括和價值鏈分析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收入來源于電影票房(歐美市場則有大量衍生品周邊市場),連續幾年票房表現如下:
資料來源:公開數據整理、信義資本
通過計算,最近八年年化增長率大概為23.69%;最近五年20.72%;最近三年則是8.22%的增長率。我們預期,未來三年,國內市場電影市場,依舊保持中高速增長,維持15%~25%左右增速。
從電影產業流程來看,電影產業鏈主要涉及IP創作、制作發行、分發銷售、整合營銷、媒體傳播和電影衍生品等六大環節。分布如下:
資料來源:品途智庫分析、信義資本
其中,在線票務主要對應的是分發銷售。而從產業價值鏈來看,票房收入的主要分配者包括:稅金、制片方、院線、影院和發行方。大致比例如下:
資料來源:信義資本
稅金包括電影專項基金5%和營業稅3.3%,這項收入分配,除非立法改變,否則不會變動。
影院是指各個電影院本身,他們提供放映場地、設備、機器等。一般情況下,院線屬于強勢方,尤其是網絡票務沒有興起前,很多影院占據利基市場——一個區域就此一家,在選擇放映哪部片子上,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拿走了接近50%的利潤。
院線是指各家管理公司,有加盟電影院或自營電影院兩種形式,指導各家具體影院排片、廣告銷售、影視城裝修等等,一般抽走全年票房2%~5%收入。
制片方就是拍電影的人員,包括導演、演員、影視公司等,一般拿走票房35%~40%收入。
發行方就是發行、拷貝、申請秘鑰、排檔期等等,這塊一般拿走剩下6%的票房分紅。
2
在線票務市場收入來源及構成
新貓眼的生意,主要收入來源分為三塊:在線票務(分銷)、內容票補(宣發)以及電影周邊(爆米花、飲料)內容票補。根據招股書,大致收入結構如下:
資料來源:貓眼娛樂招股書
阿里影業(淘票票)的收入結構,按照阿里影業財報披露,大致分為三類:互聯網宣傳發行(在線票務)、內容制作和綜合開發。(新貓眼和阿里影業披露口徑略有不同)具體比例結構如下圖: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信義資本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新貓眼和淘票票,處在電影產業價值鏈的中部位置,既不是“重資產、回收慢”的線下影院,也不是“靠天吃飯”的電影制作。線下影院,屬于零散、分散的市場,而且呈現一定的區域性特征,難以掌握消費者畫像,因此其收入提升主要靠開設影院,因此并不容易。從生意的角度來說,就是周轉慢、提升難。電影制作,則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情形,不確定性、波動性特別大。有才華的導演、有實力的演員,也不能保證票房的收入。此外,這上下游對消費者的消費喜好、習慣等的認知,以及對市場需求的了解,也是慢一拍。
但是在線票務則不一樣,一方面,在線票務掌握了觀影人群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通過預售、過往票房記錄,在大數據賦能情況小,能夠時時洞悉消費者行為。
通過兩個情景,我們來論證一下:
案例一
假如消費者小明,平均每月去影城觀看一次電影,而這個情況,新貓眼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分析得出。那么,在小明連續兩個月沒進行電影消費的情況下,如果給小明發一張8折電影優惠券,并通過APP或其他渠道提醒他,那么小明使用優惠券買電影票的成功概率就很大,那么這次電影宣發就相對成功。
案例二
假如新貓眼通過以往大數據分析,分析出消費者小芳喜歡看文藝片的特點,那么在影院放映某部文藝片時,針對性及時推送文藝片上映信息,則很有可能吸引小芳前來,那么這次電影宣發業務,則相對成功。
在線票務市場除了能夠提升C端效率,在B端也同樣頗為有效,能夠指導制片方創作出更加能夠迎合市場的電影。從產業價值鏈角度,在線票務市場可以通過更加有效、有針對性的宣發,做大整個大蛋糕,也可通過更加有針對性地迎合消費者,指導電影人創作出更具有商業價值的影片,進而做大蛋糕。
其次,在線票務市場通過流量入口,掌控觀影渠道,提高消費者觀影便利性,與此同時也降低影業人力成本(削減售票人員)。
在線票務的生意,其實與滴滴、美團相似。比較一下它們的商業模式,滴滴在出租車出行領域的行業競爭力,一方面體現在知道人在哪,另一方面體現在知道車在哪。作為信息中介,會整體提升出行效率。呈現一種“越好用用的人越多,用的人越多越好用”。乘客現在打車,如果隨便招手出租車,可能是別人約好的,必須通過滴滴出行平臺;網約車司機,也是如此,不知道乘客在哪,因此也必須使用滴滴的APP。與此同時,乘客和滴滴車司機,都是零散的、無組織的,因此不能組成團體,進行議價。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滴滴的GMV抽成比例,最高已經達到30%以上,甚至更高(這里還沒考慮加價等額外收益),最低也得10%以上。
美團點評也是類似,這個領域也是商戶和消費者是零售無組織的。但由于有口碑、餓了么等競爭對手,因此抽成比例沒那么高,根據目前披露的數據,抽成比例大概在10%左右,后續有可能繼續提價?! ?/p>
在線票務行業生意本質,就是平臺抽成。當消費者購票途徑,基本只有網上,即便提價,只要不提到和影院同樣的成本,對于消費者都是可接受的。另一方面,電影制片公司和影院,也是較為零散的(程度沒有滴滴、美團那么高)。所以一旦新貓眼和淘票票價格戰停下了(或者合并),那么按票房抽成,應該會繼續提升。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在線票務行業,是一個可以扼住電影行業的“咽喉”的生意,也是一個對對上下游具有強大議價提價能力的生意。
3
在線票務市場競爭格局
首先,我們看看目前線上購票的比率以及趨勢:
資料:興業證券
上面的趨勢顯示,目前影院購票基本實現了線上化,且繼續提升空間很小、行業紅利基本吃完。未來想繼續提升線上購票比率,會緩慢而又困難。
也就是說,電影產業購票渠道方面,線上渠道基本取代了線下渠道,而且從成本效率、用戶便利性角度講,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在線票務市場,已由原來的五雄爭霸(貓眼、淘票票、娛票兒、格瓦拉、糯米電影),演變為新貓眼和淘票票兩家的格局。目前這兩家已經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份額。具體變化趨勢如下:
資料來源:安錫基金、信義資本
當然,這個比例可能有一定誤差。比如在18年春節期間,淘票票通過大量補貼,短暫市場份額大幅度提升,但是這個不影響我們的基本判斷:電影票務行業,已經基本完成線上化,而且線上化趨勢不可避免、不可逆的;另外行業的競爭格局,已經演變為雙寡頭競爭格局。
4
在線票務雙雄的定位區別
根據阿里影業相關描述,淘票票傾向于做平臺,不參與電影制作。從產業鏈角度,就是參與中后段。而新貓眼,則選擇擴張至電影產業全領域,包含電影投資、制作、宣傳發行以及衍生品等。
淘票票做平臺,是阿里系一貫作風,收稅收地租模式,就是阿里生意的本質。根據阿里的電商營收結構,與淘票票的生意模式是類似的。比如阿里的電商廣告費(就是搜索排位展示、廣告等)、租位費(網店開鋪付費),移植到電影產業就變為精準營銷費、優先推廣費等。因此淘票票一方面現在票務手續費,后期可能朝著精準營銷、影片推薦、排片指導等產業后端擴張。
而新貓眼,則參與全產業鏈,深度介入產業上游。大股東是光線傳媒,是國內電影制作領域的龍頭,相對于阿里有獨特的內容優勢,而另一個重要股東騰訊,則囊括騰訊影業、企鵝影業等,加之騰訊在文娛產業內容的實力水平,因此新貓眼定位全產業鏈,深度參與電影制作,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從定位角度,淘票票和新貓眼各自的戰略非常匹配公司自身的特點。但兩家公司由此衍生出來的風險是不同的,前面綜述過國內電影市場發展情況,做平臺的淘票票,屬稅收抽成平臺,屬于“澇旱保收”的情況,基本保持20%以上增速,波動被自動熨平。新貓眼,則深度參與到電影制作,后期營收利潤可能受到“電影大小年”、“電影是否大賣”等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波動概率相對較大。
當然前期電影制作,會多大程度影響在線票務的收入情況,沒辦法直接確定。這個行業,有一個可參考的案例——萬達,由原來做影院后來到做影業,深入內容制作。通過財報分析,確認收入維持 20%左右增速。因此我們相信,新貓眼的受電影投資波動,預期也非常有限,尤其是現階段收入結構80%以上來自在線票務抽成。
5
各自競爭優勢
從各自競爭優劣勢的角度,我們認為新貓眼流量、產業協同效應方面優勢更大,而淘票票則在股東實力、支持力度方面,相對更為優異。
維度一:流量來源
①核心層——各種獨立APP:新貓眼和淘票票
資料來源:艾瑞數據
其中,在2018年春節,由于淘票票春季攻勢,通過大規模的票補讓利消費者,因此最近一月數據上漲了49.7%。但單從月度總有效時來看,貓眼數據是領先的,這就意味著獲客成本,從核心流量層更低。
②次級層——來自投資母公司的流量
新貓眼擁有微信、QQ、美團、點評等;而淘票票,則只有來自支付寶。這一次層面,毋庸置疑新貓眼遙遙領先于淘票票。
當然,由于使用微信的很多時候,并非為了買電影票,所以不能直接比較。相對而言,雖然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長,但支付寶轉化效率更高。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的定性分析得出:從次級層來看,新貓眼擁有的流量,是遙遙領先的。
③外圍層——來自于外部公司流量
這一層主要來自外圍,比如百度、微信搜狗。這一層面,我們先采用百度指數來分析,具體如下:
資料來源:百度指數
很明顯,以一年期為周期,在使用百度搜索時,潛在消費者搜索關鍵詞為“貓眼”的數據,是遙遙領先的。微信指數也顯示類似結果:
資料來源:微信指數
微信指數最長只有90天,和百度指數比較,期限短一點。其中,二月份數據反常,這是由于淘票票在春節期間,開展了大規模票補活動,但隨后有大規模落后。
從這三個流量來源,我們基本毫無疑問地得出,新貓眼在流量優勢方面,是遙遙領先的。當然,根據我們團隊的調研,我們也大致得出:淘票票每增加一個份額,大致花費成本,是新貓眼的兩到三倍。這與我們通過互聯網宏觀數據得出的結論,正好交叉驗證。
維度二:股東支持力度
貓眼和淘票票來自股東的支持力度,或許差距很大,造成戰略協同效應存在顯著差距。貓眼股東全體比較分散,大股東光線傳媒,雖然持股50%左右,但扶持力度相對有限;對比之下阿里系的淘票票,則顯得根正苗紅。阿里作為市值五千億美金的巨無霸,現金流非常充沛,子彈無限。相比之下,光線傳媒則相形見絀。我們可以預期,假如淘票票持續大規模票補,阿里系是燒得起,而光線則不那么確定,最后大概率光線是會被稀釋股份,最終接受來自騰訊的子彈。一句話,新貓眼當下的境況,是燒不起,也燒不過淘票票的。這是由目前雙方的股東背景決定的。
維度三:產業協同效應
新貓眼擁有強大協同效應,光線(內容)+貓眼(渠道)+騰訊(流量)的態勢基本確定。光線擁有豐富的電影制作、投資、發行經驗,但缺少對渠道、對觀眾的直接接觸和大數據沉淀,新貓眼恰好補充了這個短板,二者將形成一定的協同效應,但是貓眼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程度的風險波動效應;此外,光線和貓眼的協同效應,將有助于產生一定的競爭壁壘。
反觀阿里影業的淘票票,因為直接股東阿里難以像光線、企鵝影業、騰訊影業一樣提供內容支持,因而選擇做平臺,做宣發,提出更好的專業化服務,做好宣發。最后,前面分析過定位區別,做平臺的淘票票傾向于“旱澇保收”;而做全產業鏈的新貓眼,則存在電影項目的投資風險,導致預期業績波動性會較大,風險也較大。當然,收益也會更大、更有想象的空間。
6
新貓眼的未來空間與可能發展的路徑
在分析未來空間時,先來重新研究一下行業整體是怎么運轉的: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信義資本
在這個電影產業模型里,在線票務網站處于核心地位,是產業的中央處理器,擁有強大定價權。具體分析來看,新貓眼未來擴張路徑,大致有三個方向:
提高抽成比例,類似滴滴、美團
在前面產業價值鏈研究中,由于新貓眼擁有流量入口,掌握了唯一的消費渠道,而上游的制片人、影業,均屬于相對分散、零散,因此議價能力有限;消費者,在不超過影城票價的基礎上,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基本沒有議價能力。根據我們團隊的調研和估算,目前電影票房GMV大致抽成比例為6%。而滴滴和美團,則顯著高于這個比例。
美團的抽成情況,根據美團王興2018年的內部信件:“2017年公司整體收入增長實現翻番,超過330億元,GMV交易額突破3600億元,線上日訂單量峰值超過2700萬,額外的還有線下超過700萬單的交易。”估算一下,大概9.17%(330/360)。美團點評身處的市場競爭格局,和新貓眼基本類似。在拖死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后,與阿里系的口碑、餓了么一直在雙雄爭霸。因此我們認為,票房抽成比率提升到10% ,在某種程度上,是伸伸手、墊墊腳能夠得到的。
滴滴的抽成情況:滴滴目前沒有直接公布GMV和營收情況,所以計算相對麻煩,分為快車、出租車、順風車、豪華車等等,抽成比例從10%到35%不等。收入結構不確定,沒法直接確定抽成比例,因而給予的區間估計15%~25%??紤]到滴滴屬于出行領域的壟斷者,市場競爭結構和在線票務市場有較大區別,但后期新貓眼和淘票票存在合并的可能性,因此抽成比例提升至20%,是完全有可能的。
總結:復盤美團和滴滴抽成比例后,我們得出票務市場看似天花板的市場結構,但新貓眼營收增長,單單就抽成這部分翻倍乃至翻三倍,是完全有可能的。
產業鏈深度挖掘,參與電影投資、電影制作
新貓眼的大股東和二股東,一個是電影內容制作的行業龍頭,一個是整個華語文娛圈的霸主,擁有海量內容IP,因此新貓眼貫穿全產業鏈,是值得期待的。
在參與電影制作、投資方面,貓眼由于擁有消費者觀影喜好、觀影習慣、行業發展等一手信息,相對于很多電影制作公司來說,直接觸達、洞悉消費者的優勢巨大,因此雖然不能保證影片經典,但至少在影片大賣、票房爆發方面,相對更加高效。
相關多元化擴張,演出票務、賽事經紀
現階段,在電影衍生品、演出票務這塊,貓眼和淘票票都開發有限,但根據歐美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尤其是衍生品,往往比票房市場規模更大。國內目前電影行業收入,往往90%來自票房,10%甚至更低來自衍生品;而歐美市場,則30%來自電影票房,70%來自衍生品。從絕對量角度考慮,電影市場尤其是衍生品市場,簡直就是金礦。雖然國內對IP的認可程度很低,但隨著時間發展,社會人文風俗的變化,未來大幅度提高,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在前面的分析當中,我們已經梳理過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未來三年給予平均15%~25%票房增速預期,因而在線票務市場,隨著水漲船高,營收也會如此。加之上面三種擴張方向,我們認為,未來營收,會有35%~45%的增速。
7
新貓眼面臨的風險情況
在展望未來前景后,我們需要細致分析一下,哪些風險點,可能會導致局勢發生顯著變化。具體風險分析如下:
票補大戰持續,新貓眼和淘票票雙方為了市場份額,持續展開價格戰
先來回顧幾個關鍵時點的數據情況:根據去年9月5日光線傳媒《關于對外投資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貓眼過去一段時間的營收利潤狀況如下: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信義資本
再來看看,最新披露的貓眼娛樂招股書,從經營虧損這個核心指標,明顯發現2015年至在2017年期間,虧損幅度明顯縮小;然而在2017年和2018年兩個季度對比,很清晰得出行業在2017年下半年,票補大戰明顯減弱,但在2018年,又呈現反彈跡象,票補大戰戰火又重新燃起。
資料來源:貓眼娛樂招股書
因此,大致能判斷出來,目前價格戰還在繼續。
尤其是新貓眼和淘票票在今年二月份的春節大戰,可以一窺補貼戰的冰山一角。下面是今年一季度期間,雙方彼此的攻防具體走勢如下:
資料來源:百度指數、信義資本
整體二月的價格戰,硝煙彌漫。根據我們的調研,今年上半年,貓眼想實現盈虧平衡,非常困難。另一個維度,我們可以看看阿里影業的公開財報: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
連續兩年,阿里影業的虧損都是近十億。這一方面是由于淘票票發力較晚,為了迎頭追上,現階段還處在用虧損換市場份額的階段;另一方面,也是激烈價格戰的繼續。因此,關于淘票票和新貓眼未來是合并還是繼續互搶份額,目前情況并不明朗。行業所謂的市場出清、盈利拐點,可能還遠。對此,我們對淘票票和新貓眼的未來做一個情景分析:
1)選擇類似滴滴快滴、美團點評一樣的合并,結束燒錢;
2)成為類似阿里、京東一樣相對良性的競爭格局;
3)成為類似美團點評與口碑、餓了么這樣相對中性的競爭格局;
4)成為類似摩拜單車、ofo的惡性競爭;
具體成為哪種可能性,短期內取決于阿里在大文娛領域的態度;長期來看則取決于該業務對彼此的相對戰略地位,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在這場大戰中的角色。針對第一種情況,考慮到阿里持有光線影業8.78%的股份、光線系持有新貓眼50%左右股份、騰訊也持有新貓眼11%左右股份的情況,因此合并很有可能。合并后產生一個新的百億美金巨獸,甚至一百五十億至兩百億美金都有可能,小股東也跟著掙錢。第二種則會一直相互牽制,不溫不火地進行。第三、第四種情況,票補大戰繼續,這多半取決于彼此戰略動機。可能淘票票是為了追求份額,以便合并時獲取更多股份,也有可能是為了提升第三支付使用頻率,這種情況下,局勢不明朗,后續會繼續融資。光線系由于根基相對AT很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是扛不住的。稀釋股份,是最好選擇,而騰訊想擴張文娛的動機,是寫在臉上的,后續很有可能繼續加持,獲得更多股份。
電影市場增速不及預期,電影投資項目票房慘淡。
先來看看電影在我國的市場滲透率: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信義資本
再看看總體觀影人次情況: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信義資本
用戶數量離天花板14億還很遙遠,這意味著還有很大空間可以增長,市場深耕有足夠的空間。
年度人均觀影次數,剛好在一次左右,對比歐美發達國家人平均年觀影四次,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從長期來看,電影產業還有良好的未來空間。
電影行業本身有一定波動性,加之2016年出現票房造假、投資過度導致最近三年年化增速才8.22%,因此,電影市場整體不景氣,這會直接影響未來新貓眼在線票務的營收情況。
此外,由于貓眼深入全產業鏈,即便有光線、騰訊的加持,但電影投資波動巨大的風險,不會因為他們而減小,反而因為這些股東的支持,投資電影項目可能會缺少必要的謹慎,因此風險很有可能擴大。
盈利模式過于單一,擴張遇到阻礙
在前面,通過我們調研得出,目前在收入結構方面,貓眼過于依賴在線票務,基本80%收入來源于此。單一收入結構變為多元收入結構,這中間面臨各種不確定性。
產業鏈協同效應不及預期
深挖產業,具體如何深挖,這是一個經營問題,而且在聯合大股東資源時,很容易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風險,產生負的協同效應,是很有可能的事。產生“1+1>2”,取決于效率提高、互補平滑、浪費減少等,現階段還處在適度產業協調試水期,具體需要一些經營上的信息,來確定這些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