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利潤率,就是我的機會 "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
查理 · 芒格在他生前參加的最后一次 Daily Journal 的股東會上回顧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時表示:
" 我認為阿里巴巴是我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我被其在中國互聯網的地位所吸引,卻忽略了它本質上仍然是一個該死的零售商。"
我同意芒格的觀點,電商本質上就是零售,而不是所謂的互聯網平臺。
在之前的文章《線上之王騰訊抖音,線下之王美團拼多多》聊過:
阿里是流量思維,不是零售思維,它的問題是以為自己也是互聯網公司,也是騰訊與抖音,要干低價買入流量,然后以最高的價格賣出流量的事情,做流量的販子。
而拼多多與美團都是零售思維,零售思維是更加消費者導向的,就是要確保單個商品交付到用戶手上的成本最低,它們會一個個環節去扣成本,沒有人能夠在成本結構上戰勝拼多多,也沒有人能夠在 30 分鐘內送達的外賣或商品的成本結構上戰勝美團,他們都是卷王之王。
題外話,今天兩次購物,比價后都是拼多多完勝:一次是 AirPods 4 降噪版,拼多多最終成交價 1045 元,京東國補后 1249 元,淘寶最貴 1399 元;另一次高露潔立式牙膏,拼多多 24 塊包郵,京東 25 塊 +6 塊錢郵費。
拼多多距離要淘寶京東的命,缺的是信任與慣性,如果拼多多的 " 便宜 " 是一種事實,終究會成為時間的朋友,建立信任需要很長時間,但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商業的常識就是如此,缺的是漫長的時間,以及一次次與消費者價格預期相符的體驗。
拼多多與美團雖然都是零售商,但不意味著他們需要無止境同質化競爭,它們并不 " 該死 ",反而有各自的護城河。
認為零售商沒有護城河是一種無知,沃爾瑪與 Costco 為代表的折扣零售商已經穿越了 50 年以上的周期,股價翻了 100 倍,亞馬遜在可見的未來,在滿足中產線上的品質需求上,也難以有人挑戰它,拼多多的 TEMU 能夠搶到中下層的 1/3,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總結它們的成功規律,零售商的護城河應該構建在什么地方?
1. 把消費者洞察變成獨有產品,沉淀到渠道上,典型代表 Costco、山姆會員店、名創優品、胖東來,以及葉國富想要改造的永輝超市,山姆的很多商品,你都沒有辦法在其他渠道買到,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真的喜歡,獨一無二很簡單,獨一無二且被消費者喜愛很難。
2. 批量采購帶來的超高周轉,向供應商壓價,并本分地保持 20% 以內的毛利,典型代表沃爾瑪、拼多多、小米其實也算。拼多多想要做的,就是賣給供應商一份 10% 年化的穩健理財產品,你就老老實實地給我生產商品,養著員工跟機器,從原來的一年周轉 5 次提高到 10 次,20 次,但你必須把毛利壓到最低,你做不到,我就找你的競爭對手做,讓他們同場賽馬,價低者得到訂單,價高者被淘汰。
3. 比競對高效得多的倉儲物流履約系統。典型代表亞馬遜、京東、美團。
拼多多的護城河構建在第 2 點上,拼多多不同于淘寶,拼多多直連工廠、基地、果園的商業模式,以規模訂單、超高周轉實現超低成本,是一種無法阻擋的顛覆式力量;淘寶只會越來越難受,最終選擇跟高溢價的品牌商組成聯盟,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逐漸被侵蝕,因為 " 省錢 " 是 9 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到 2000 塊的人的第一驅動力。
美團的護城河跟亞馬遜一樣,構建在第 3 點上,或許你會問,為什么抄襲亞馬遜模式的京東,沒有亞馬遜一樣的優勢?
這是一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案例,中國的快遞行業是世界上最卷的,四通一達,順豐極兔已經把快遞業干成了公共設施,速度越來越快,京東的次日達物流的體驗感知是越來越弱的,而美國的快遞業競爭還不充分,相較 UPS/FedEx,亞馬遜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低 15%~20%,時效標準差縮小 35%,甚至亞馬遜的競對都愿意讓他承擔最后一公里配送,因為成本更低。
而美團在中國 30 分鐘即時配送的壟斷地位比亞馬遜還可怕,達到了 70%,它不僅是零售商,還是本地物流商,你要跟美團競爭,首先就需要邁過本地配送這道天塹。
因此,拼多多與美團,都是零售商的加強版,護城河不是一般零售商可以比較,護城河可謂鐵板一塊。
來源:方偉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