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超級 IPO 敲鐘了。
投資界 - 天天 IPO 獲悉,今日中策橡膠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此次 IPO 發行價格為 46.50 元 / 股,開盤高漲 22.58%,市值一度接近 500 億元,后回落約 450 億元,成為杭州 2025 年至今最大 IPO。
追溯起來,中策橡膠脫胎于 1958 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如今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輪胎制造商:一年賣出 2 億條輪胎,年銷售額超過 390 億元。身后掌門人是 63 歲的浙江人——仇建平,早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求學,回到杭州工作十年后下海創業,至今坐擁四家上市公司。
長于斯,扎根于斯。某種程度上,中策橡膠是杭州制造業的一縷縮影。電商與網紅之外,這座城市的硬核一面正被徐徐揭開。
誕生于杭州
輪胎大王,一年賣 390 億
一個 400 億 IPO 如何煉成?
中策橡膠前身是 1958 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因建廠于杭州海潮寺舊址而得名。這是浙江省最早一批橡膠廠,早期以生產膠鞋、雨鞋和力車胎等橡膠制品為主,后更名為杭州橡膠總廠,并逐步完成從自行車到汽車輪胎的飛躍。
1992 年,杭州橡膠總廠與外資中策投資共同成立中策橡膠,雙方各持股 49% 及 51%。此后,中策橡膠開始一路發展壯大,逐步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輪胎企業。
經歷了 67 年風云,迄今中策橡膠擁有 " 朝陽 "" 威獅 "" 好運 "" 金冠 ""WESTLAKE" 等一系列知名輪胎品牌,其中 " 朝陽 " 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是我國知名的本土輪胎品牌。公司產品遠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并為一汽解放、北汽福田、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汽車等知名整車廠提供配套服務。
招股書顯示,2022 年至 2024 年,中策橡膠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為 318.89 億元、352.52 億元、392.55 億元,對應實現凈利潤 12.25 億元、26.38 億元、37.87 億元。其中境外銷售尤其亮眼,比例達 46.91%、47.93% 和 48.32%,撐起了業務 " 半邊天 "。
具體來看,中策橡膠的收入主要來自全鋼胎、半鋼胎產品,前者適用于載重貨車、工程機械車輛等,后者應用于轎車、SUV 等乘用車。報告期內,該公司的全鋼胎收入分別約 158.24 億元、172.11 億元和 180 億元,分別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 49.83%、49.01% 和 46.04%。
值得一提的是,中策橡膠背后浮現一位并購大佬。本次 IPO 前,公司實際人為仇建平、仇菲父女,合計控制 46.95% 股份。而杭州國資旗下杭實集團及杭州金投分別持股 25%、15%。
將時間拉回 2014 年底,杭州橡膠總廠、杭州金投共將 24.94% 的股權轉讓給中銀投浙商產業基金、CPE 源峰、復星資本等機構,當時公司估值為 85 億元。
五年后,CPE 源峰等股東方尋求退出。恰好中策橡膠和仇建平旗下公司杭叉集團合作良久,于是仇建平沒有錯過這個難得機會。2019 年,他控股的 " 巨星系 " ——巨星集團、杭叉集團、巨星科技以 57.98 億元拿下中策橡膠 46.95% 的股份,公司總體預估值為 123.5 億元。
今天,中策橡膠正式登陸上交所,市值一度超 450 億元,締造今年以來杭州最大 IPO。
隱秘并購大佬
坐擁四家上市公司
1962 年,仇建平出生于浙江寧波農村。16 歲那年考上北京科技大學,又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鑄造專業碩士,畢業后分配到杭州一家機械進出口公司工作。
30 歲那年,仇建平放棄鐵飯碗,他從熟悉的五金工具外貿領域入手,下海經商。1993 年,巨星集團前身——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成立。2010 年,核心業務巨星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彼時,國內傳統制造業民企很少涉足并購,仇建平則堅定認為企業想要快速發展,必須走并購這條路。
出手的第一個國內并購,極為經典。2011 年,巨星集團以黑馬之姿成功并購國企改制而來的杭叉集團,介入叉車領域。五年后,他收獲第二個上市公司,杭叉集團在上交所掛牌,如今市值超過 200 億元。
仇建平曾回憶這次并購談判只花了半個小時,收購后保留原有團隊,尊重其企業文化,沒有派一個人進駐公司。" 并購一家企業后,有幾年養歇期——整合企業、做好業務戰略、消化資金。然后又可以準備下一次大并購了。"
此后,巨星集團頻頻出手,將眾多優質資產收至麾下。2017 年,仇建平斥資 4.65 億元從浙江力程處受讓新柴股份 99% 的股權。同年 7 月,新柴股份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此外巨星科技還陸續收購了瑞士徠卡旗下公司、美國百年品牌箭牌 Arrow 等多個海外公司,以擴大海外市場規模。
回到本次上市主角,中策橡膠收購案同樣是仇建平的得意之作。
這筆并購的前期談判長達半年," 談判過程非常艱苦,幾乎每天都會冒出新問題,也有其他競買者。但杭州國資更想要產業資本進入。" 仇建平當時回憶這筆收購,估值從最初的 120 億元談到 128 億元,最后敲定在 123.5 億元。
" 我們跟基金不一樣,我們看好企業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發展才入股。" 仇建平曾表示,看好中策橡膠輪胎產業鏈,爭取未來 10 年將公司銷售額做到百億美元,為杭州制造業做出一份貢獻。
入主中策橡膠之時,仇建平曾公開稱,巨星集團 9 年時間在并購上花了 110 億元。" 未來五年到十年是中國產業整合快速成長的階段。" 說到并購邏輯時他表示,做并購不能盲目,要根據自身產業情況,找到熟悉標的,了解團隊、市場和品牌,研究未來經營情況,知己知彼才能做得更好。
如今,仇建平手握巨星科技、杭叉集團、新柴股份、中策橡膠四家 A 股上市公司,涵蓋工具、輪胎、叉車、柴油發動機等多個行業。截至目前,這四家上市公司市值約 1000 億元。
杭州另一面,不止六小龍
放眼望去,杭州正批量誕生 IPO。
上周,創新藥明星公司派格生物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立 17 年,派格生物融資超過 13 億元,身后云集一眾 VC/PE。就在上市前夕,派格生物引入杭州國資作為基石投資人,并將公司遷至浙江杭州。
稍早前,專注于 3D 視覺數字領域的思看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浙江省 2025 年首家 A 股上市企業,公司三位創始人正是浙江大學校友。
今年這份 IPO 名單上,還有鋁制品領軍企業永杰新材、有機顏料出口龍頭信凱科技等。除此之外,知名獨角獸宇樹科技、" 杭州六小龍 " 之一的群核科技、SaaS 準獨角獸盤興數智等也相繼傳出或正在等待 IPO 進程。
其實在 " 杭州六小龍 " 出圈之前,時常有人調侃,偏科的杭州沒有制造業,只有西湖和網紅。殊不知,杭州曾是一座工業重鎮。
這里誕生亞洲最大的麻紡織企業、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絲綢聯合企業、華東地區最大的制氧廠 ……20 世紀 80 年代,杭州工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在 50% 以上。2002 年之后,杭州工業產值連續多年邁過 4 個千億元大關。可以說,工業撐起了杭州數十年的經濟。
不過從 2006 年開始,第三產業開始取代工業,成為杭州經濟支撐。此后杭州又抓住時代機遇,成為當之無愧的 " 數字之城 "。
需不需要大力發展制造業?對于杭州來說,也曾有過困惑和爭論。當遭遇數字經濟發展瓶頸,眼看著隔壁省會合肥以產業投資見長,蘇州則在招商上獨樹一幟,杭州決定走自己的路。
早在 2019 年,杭州提出 " 新制造業計劃 ",要形成數字經濟與制造業 " 雙引擎 ",再造杭州發展新優勢,同時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列為重點發展產業。
是瓶頸,也是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是結合自身數字經濟優勢,共同發力。" 杭州智造 " 就此登上歷史舞臺,
2022 年,杭州提出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啟動打造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五大產業生態圈。在第二年的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仇建平還表示," 未來三年,巨星將持續加大在杭投資力度,在杭州的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地,投資固定資產超 100 億元。"
產業基金隨之趕來。2023 年,杭州提出將組建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杭州并購基金三大千億基金,打造 "3+N" 杭州產業基金集群,聚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五大產業生態圈高質量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直至去年底,杭州發布《杭州市未來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 — 2026 年)》,著力構建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類腦智能、合成生物等 "5+X" 未來產業培育體系。
一個新的 "5+X" 產業新版圖正徐徐鋪開。以機器人為例,杭州已培育出宇樹科技、云深處、申昊科技等近 300 家產業相關企業,覆蓋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本體、系統集成等領域全產業鏈條。最新一幕出現在上個月,杭州連續三年獲得 " 浙江制造天工鼎 ",這是全省制造業領域的至高榮譽。
無工不強,無商不活。中國科技產業浪潮浩浩蕩蕩,沒有一座城市甘于成為旁觀者。
來源: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