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出現97家P2P問題平臺,廣東成問題平臺數量“冠軍”金融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P2P等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時代正式到來。同時,《指導意見》還對P2P網貸“信息中介”性質的界定,這也加速一批擔保模式或者自融模式的P2P倒閉潮的到來。
7月共97家P2P問題平臺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顯示,2015年7月共出現97家問題平臺,相比上個月的113家略微減少,單月出現問題平臺數量僅次于上個月,環比減少14.16%,但是去年7月份問題平臺數量的13.8倍。
與去年1—12月問題平臺數量普遍為個位數相比,2015年以來,P2P行業問題平臺總體呈高發勢態,今年出現問題平臺數量最少的月份為4月份,共出現55家問題平臺。
自去年12月份以來,P2P行業問題平臺集中爆發,問題平臺數量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在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平臺魚龍混雜、野蠻生長,P2P平臺本身具有風險暴露滯后性等特點,加上監管政策落地節點,導致行業洗牌加速。據中申網了解,截至今年6月,國內P2P平臺累計數量已超過2500家,其中累計問題平臺已經超過800家。
廣東成問題平臺數量“冠軍”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顯示,2015年7月共有18個省、市地區出現問題平臺。其中,廣東共出現21家問題平臺,超過山東的16家成為7月份的“冠軍”,此前,山東已連續4個月成為出現問題平臺的省份。
此外,上海和浙江依舊是問題平臺高發地區,分別以10家、9家位列第三、第四。安徽省、江蘇次之,分別以8家、7家位列五、六。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顯示,2015年以來,出現問題平臺的地區越來越多相比去年大幅度增長。1—7月份的出現問題平臺地區數量也相對穩定,最少為1月份,共有12地區出現問題平臺;最多為6月份,共23個地區出現問題平臺。
失聯跑路成平臺主要問題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7月份97家問題平臺中,出現最多的是失聯跑路平臺,共58家,占所有問題平臺數量的60%;提現困難平臺共24家,占比25%;清盤平臺共13家,占比25%;停止運營平臺2家,占比2%。
隨著監管的落地,P2P行業出現跑路、失聯甚至清盤的平臺越來越多,許多打著自融、非法集資的平臺將被監管浪潮洗刷出去。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顯示,7月份單日出現問題平臺最多的是7月24日,共出現8家問題平臺。值得關注的是,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首份監管政策——《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但在監管政策發布前后單日出現問題平臺數量并沒有明顯上漲或減少趨勢。所以中申網認為,這份監管政策的震懾力并沒有立刻顯現,但會度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加速的作用。
詐騙頻現 本月現短命平臺
據中申網數據監測顯示,2015年7月出現5個上線未滿一年就出現問題的P2P平臺。
其中,河南鄭州一家名為“國銀財富”的平臺7月20日,24日就關站失聯了,上線僅僅4天。據中申網了解,該平臺法人為侯曉軍,該公司號稱注冊資本為10001萬元人民幣。
此外,安徽合肥的“步華投資”和浙江寧波的“慈鑫貸”分別上線3個月、4個月就發布清盤公告。
監管政策發布促使健康化發展
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據中申網了解,《指導意見》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平臺、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從業機構相互合作,拓寬從業機構融資渠道,堅持簡政放權和落實、完善財稅政策,推動信用 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此外,《指導意見》按照“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確立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
中申網認為,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的落地,預示著P2P行業洗牌潮的到來。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看到許多打著自融、非法集資的草根平臺將被淘汰,P2P為首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將走向正規化,得以健康發展。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