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甜心》如何用直播打造綜藝女團俘獲少男少女心水煮娛
納蘭驚夢/文
永遠不要低估湖南衛視創新的野心與決心,這是納蘭在看完第一期《夏日甜心》之后最直觀的感受。很顯然,這檔定位為“大型少女團體綜藝”的原創節目,無論是新鮮的“直播+綜藝”模式,還是“綜藝女主播”的核心內容,對于目前電視綜藝的主力觀眾而言絕對都屬于超前的。
要說《夏日甜心》最搶眼最直觀的亮點與看點,自然便是最開放的姿態擁抱新媒體。這一點,在《我想和你唱》身上便已經有所展現。只不過誰也未曾想到的是,《夏日甜心》邁出了更加寬闊與激進的一步:在網綜都仍處于摸索點播與直播并行玩法之時,《夏日甜心》就已經迫不及待的把“網絡直播”和“綜藝女主播”這樣新興的元素搬上了電視熒幕。如今看起來有些激進的創新在第一期也遭遇了些許的煩惱——包括助播兄長張翰、黃宗澤等都坦誠在此之前從未經歷過網絡直播,大張偉、李維嘉甚至也get不到“喊麥”的梗,唯獨有個張大大倒是能夠為其它四位答疑解惑。這樣的狀態,難免讓觀眾捏把汗:芒果臺這次的步子是不是邁的有點大?
不可否認,誰都無法忽視呼嘯而來的網絡直播熱潮,揮動著資本巨頭們支票的網絡直播熱潮在2016年已經成為無法阻擋的巨浪,它不僅對傳統媒體甚至新媒體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甚至還衍生細分出全新的職業群體——網絡主播。而《夏日甜心》的切入視角,正是存在于挖掘31組“甜心”身上的綜藝特質:或是唱歌、或是跳舞、或是雜技、或是美食。并充分發揮網絡直播互動的特點,選撥出最具有觀眾緣與人氣的“甜心”,打造湖南衛視第一支“綜藝女團”。
可以理解制作《夏日甜心》這檔節目的立意和出發點,即站在最熱潮的互聯網風口上,以最貼近年輕人的玩法,培養一支迎合年輕人口味的“綜藝女團”。從《夏日甜心》第一期節目來看,節目更加側重于形式的包裝,即將整個舞臺包裝成直播場景:一頭是由在業界大有來頭的舞美設計師唐焱老師根據每組甜心的個人特色而量身定制的31個主題各異的房間,每個房間外都配備巨型LED屏,從里到外高清展現甜心們的甜美樣貌和實時動態;另外一頭,聯接的則是以糖果色為主的大舞臺,通過幾百臺射燈交替投射,營造出“少女風”與“現代感”完美糅合的絢麗舞臺。房間里的“甜心”們,只有通過個性才藝的展示,得到“助播兄長”的青睞和觀眾們手中的甜甜圈,才有機會從小小的直播間走出,登上華美絢麗的大舞臺。可以預見在之后的節目中,節目組會更加注重于展現少女主播綜藝技能的培養,全方位展示從甜心到主播的蛻變過程。
可能會讓觀眾覺得比較另類的是,甜心們的才藝也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唱歌、跳舞這樣常規的表演,甚至還有“花藝”、“吃辣”這樣意想不到非正常的表演。但不得不說,這是目前年輕人真實個性的表達。過去我們常說內地綜藝圈中缺乏“綜藝咖”,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對于才藝的認知和培養有局限。事實上,只要把某件事做專精、做個性,本身就是一種才藝,這一點在《夏日甜心》中就有所體現。
因為節目設立了“以90后少女為節目核心主體,為展現她們的青春正能量而度身定制一檔棚內綜藝節目”的基本結構,所以在模式上首次采用“無賽制、無淘汰、無PK”,放棄了對抗、PK這樣的懸念刺激。可能普通電視觀眾會覺得有些平淡,但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喜歡這種多元化的表達與分享,這也是為90后乃至95后度身定做的《夏日甜心》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然,節目也存在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最為明顯的便是對于走出主播間的“甜心”們后續發展有何規劃,并沒有清晰的交代。如果沒有連貫的包裝與培養的話,對于選撥出來的甜心們來說多少顯得有些“摸不清套路”。但如果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整個產業鏈打通,那后續則相當值得期待。
來源:納蘭驚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