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費”大漲 互聯網支付并購步入白熱化?金融
支付企業的競爭從產品競爭、平臺競爭最終將演進為標準競爭。企業間標準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技術問題上升為關乎企業持續生存的戰略問題。
支付“殼”又漲價了!2016年以來,已有10余家企業通過全資收購或入股的方式獲得支付牌照,交易價格均在數億元以上,支付“殼”價格同比上漲10倍以上。可見互聯網支付牌照搶奪趨于白熱化。
行業政策是支付行業并購井噴的最大推手。央行自2011年以來陸續發放支付牌照270張,減去因違規被撤銷的3張,目前市場上還有267張。2015年3月第8批牌照批復后,至今再沒放出一張。而且央行已明確非銀行支付機構的主要監管思路是: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重點做好對現有機構的規范引導和風險化解工作,防范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是底線。牌照暫停“刷新”,令支付牌照存量市場并購波瀾洶涌。停發的支付牌照成為眾多平臺企業爭奪的“門面”。
支付牌照不斷換手直接加速了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一方面,支付機構大洗牌,業務相似的支付機構之間通過并購、整合等途徑抱團取暖;另一方面,支付牌照傍上場景公司成為新的趨勢。比如美的收購神州通付、小米收購捷付睿通、恒大收購集付通、唯品會收購浙江貝付、美大收購錢袋寶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值得以水漲船高。
毋庸置疑,支付產業的繁榮成為資本蜂擁的原動力。支付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是大勢所趨。據艾瑞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達46500億元,預計到2019年,該規模可能達到269410.9億元。
并購日趨活躍預示著蛋糕做大的同時未來競爭加劇。支付行業的生態也將發生巨變。在移動支付市場中,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開發和市場博弈形成了多個標準并存的情況,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聯作為其中三大主流標準,它們之間互不兼容、相互競爭。阿里、騰訊和銀聯在移動支付的標準競爭之中投入了大量資源,對支付市場用戶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貼,也對各類商戶、互聯網平臺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其目的就是成為移動支付領域的事實標準。正所謂“得標準者,得天下”。
2016年以來,華為、小米等新的攪局者不斷高調介入,均志在重塑標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以自身的手機銀行為基礎,通過兼容各類支付平臺、整合不同支付標準等手段重整旗鼓意欲奪回市場,以積極參與到移動支付標準競爭中。
支付企業的競爭策略也將不斷調整。首先,免費不再是唯一的競爭策略。互聯網支付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免費的午餐”,然而隨著先行者已走過用戶市場培育階段,“放水養魚”之后必將“卸磨殺驢”。下好“收費時代”這盤大棋才能讓消費者繼續認賭服輸。如微信、支付寶先后推出提現收費舉措,旨在通過調整支付規則,盡量使資金沉淀體系內,將社交用戶有效轉換成金融用戶,繼而完成完整支付閉環。
其次,采用靈活的兼容戰略鎖定用戶。這種模式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控制與支付互補的產品或服務,通過該互補性產品或服務的兼容性與其它支付機構競爭,從而達到移動布局更全面、行業扎根更深入。如小米是唯一既做近場又做遠程的支付公司,同時布局兩者,以期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最后,各類支付公司借鑒國內的成功經驗,都在拼命拓展境外場景,使用戶在其體系的資金可以有充裕的境外渠道花出去。如支付寶準備面向全球建立一個基于大數據的云平臺,通過開放移動支付、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和資源,降低跨境支付及數據交互成本,使得無論是境外的大型購物商場還是特色小店,都可以實現與附近的支付寶出境游用戶的智能連接。
鑒于以上,筆者認為,支付產業鏈各方的角色也面臨著重新定位。《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自9月6日起實施,發卡行服務費由區分不同商戶類別的政策定價改為不區分商戶類別的政府指導價、限價管理,并降低發卡行服務費費率水平,同時降低網絡服務費費率水平。“96費改”以后,支付機構的收單利潤率將處于下行通道,支付機構收入多元化轉型迫在眉睫。作為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入口,支付機構掌握企業的銷售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價值不可估量。而移動支付背后更大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其實才是可挖掘的寶庫。移動支付與大數據監測、互聯網營銷、征信、小微企業融資等增值服務有機結合,將成為互聯網支付企業新的突破口。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史晨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