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之后 電音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嗎?水煮娛
發源于20世紀初歐洲的電子音樂,從誕生之初便帶有一種“未來之聲”的前衛性。雖然“電音粉”早已遍布全球,但在國內電音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不過,電音對國內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著,被很多音樂人譽為下一個產業“風口”,市場熱度從近年各類電音節的數量和火爆程度的飛速攀升也可見一斑。
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針對國內電音節進行了盤點,并在此基礎上,對電子音樂市場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個具象化的分析,試圖還原出熱鬧背后的商業圖譜。
電音節井噴 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雙重路徑
曾幾何時,電子音樂在很多人眼中等同于酒吧、迪廳的打碟音樂,也常常被貼上“嘈雜、混亂”的刻板標簽。但作為一種使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制作的音樂,電子音樂其實早已融入現代音樂,且隨著搖滾、布魯斯、Hip-hop、流行、爵士等主流音樂類型都紛紛開始“插電”,電子音樂早已突破了電子舞曲的限制,定義也更加泛化。①隨著電音文化的逐漸普及,電音節作為線下傳播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過去幾年也呈現了井噴式的爆發增長。
由于電子音樂本身的特性十分符合年輕受眾崇尚自由瀟灑的個性,以及對陌生人社交的接受度,風格開放、帶有享樂主義色彩的電音節也容易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根據去年iiMedia Research發布的《2016-2017年度中國電子音樂市場研究報告》統計②,2016年中國電子音樂節數量為32場,預計2017年將舉辦86場,增長率達168.8%;2018年國內電音節數量或將超過150場,國內電音節數量呈現快速穩步增長趨勢。該報告還指出,2018年中國電子音樂用戶將突破3億,達到3.58億;2019年預計突破4億,整體市場的潛力還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從用戶畫像的角度分析,超五成電音愛好者年齡在20-30歲之間;32.5%的電音愛好者月收入區間在5000-10000元,10000-20000元月收入愛好者則占28.7%;超六成中國電音愛好者來自一二線城市。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已參加工作、具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為當前電音愛好者的主流群體,也是各大電音節的主流參與者。
這些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電音節,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本土電音廠商打造的自主品牌電音節,如風暴電音節和叢林電子音樂節等;
一類則是引進全球知名電音品牌版權,打造其中國版電音節,如Ultra China和EDC China等。
整體來說,本土原創的知名電音節數量依然較少,如叢林電音節這樣有一定用戶基礎的電音節品牌仍是鳳毛麟角。畢竟,本土電音節品牌的打造遠非一日之功,各大廠商這兩年也不惜重金試圖搶占這一市場空白。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扶持,將其作為未來的新興產業給予支持,例如今年3月2日開幕的三亞ISY國際音樂節,即由三亞市政府、中民文化以及亞洲星光娛樂聯合主辦。
與此相比,引進國外知名電音節IP的做法顯然較為討巧,可憑借國際品牌多年積攢的知名度和人氣,迅速擴大影響力,直接進入品牌收割期,如Electric Zoo、Ultra China、EDC China等成熟電音節品牌的引入,對處于成長初期的國內電音市場也有積極的帶動作用,也讓國內團隊快速積累大型電音節的運營管理經驗。
“舶來品”的“水土不服”與本土化趨勢
這些“舶來”電音節雖然有著自帶流量的知名度,但同樣面臨著許多“水土不服”的挑戰。
第一,是海外電音節品牌高昂的授權費。根據中國音樂財經的報道,萬人以上中等規模的國際電音節授權費大致在10-15萬美元/每天,如果舉辦兩天就要收取兩次費用。而Ultra、Tomorrowland這類超大規模的電音節,版權授權的價格更是中等規模電音節的2-3倍都不止。
第二,是高昂的舞臺搭建、原班人馬和DJ藝人費用。為了“還原”品牌方的要求,主辦方必須按照外方的標準版本100%還原現場舞臺,這也包括邀請海外設計團隊的原班人馬到位。且這些授權的全球知名電音節往往更需要排名靠前的國際知名DJ藝人撐場面,其中不乏百大DJ排名TOP100的藝人,這就導致了藝人成本的相對高昂。如果僅僅邀請國內DJ或獨立音樂人,往往因其缺乏粉絲基礎,缺少較高的商業化運營,難以撐起大型戶外電音節的場面。
第三,是在執行層面面臨著很多安保條件的限制。據悉Ultra China的售票數上限為3萬張,EDC上海以及三亞ISY音樂節,接納觀眾也都在5萬左右,這與Tomorrowland、EDC等音樂節動輒40萬人的觀眾規模無法相提并論,現場觀眾人數受限制也意味著靠門票和VIP卡座的收入受到數量上的限制。而像超大的摩天輪、火球、顏料狂歡等酷炫的海外玩法也因為安保方面的顧慮往往難以在國內落地。
基于以上所述的總總“水土不服”,一些業內人士也開始重新思考引進海外電音節品牌的價值。風暴電音節創始人Eric Zh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覺得今天你要把公司做強,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除非你重新把品牌買下來,變成你自己的,否則這個價值是0。”
Myth妙電音節主辦方、摩登電音廠牌MSE主理人Paul也深以為然:“海外音樂節有數十載的舉辦經驗,因此他們的產品、整體演出經驗和團隊執行力的標準都非常高。不過中國市場發展太快而且政策時常干預觀眾需求,這需要他們在進入后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運營。中國的音樂節市場有自己的活動體系和商務規則,所以海外品牌需要入鄉隨俗,靈活變通。本土的電子音樂節則擁有許多資源和人脈,更能把控觀眾的需求和喜好,但是經常缺乏舉辦活動的經驗和常識。
從電音節到產業鏈布局 電音產業發展道阻且長
電音產業的發展如果僅靠電音節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圍繞電音節布局藝人經紀(DJ)、電音廠牌、電音流媒體、電音培訓、電音綜藝節目等上下游業務,打通整個產業鏈條,這也是現在主流電音廠商努力的方向。
例如去年年底,麥愛文化與擁有歐洲最大的電音曲庫廠牌SAIFAM簽署了大中華區的獨家版權及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中國的樂迷將能夠更便捷而全面地了解電音。此外,在當地政策的扶持下,麥愛還于去年底在廈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音文化基地。今年1月31日,騰訊音樂與索尼音樂共同成立電音廠牌Liquid State,并與李宇春、謝霆鋒、Alan Walker等達成了合作。騰訊視頻音樂總監鄧林海曾表示,下半年他們將會推出一檔電子音樂節目。⑥無疑,這些都將促進電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在熱錢投資的推動下,整個電音產業似乎正在變得熱鬧非凡,但是面臨的挑戰同樣也很多。以處于整個電音產業上游的作品創作環節為例,國內目前能夠做出優秀電音作品的本土音樂人可謂是鳳毛麟角。大量所謂的DJ,其實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樂理訓練。同時,許多既成的電音編輯軟件降低了電音制作的門檻,導致了大量粗制濫造的“夜店金曲”。
另一方面,電音的版權問題也較其他音樂類型特殊,在很多大型音樂平臺,很多DJ音樂人無法搜到的。這也形成了電音創作的“灰色地帶”,許多優秀的DJ音樂人不僅無法靠自己的作品取得營收,而且一旦作品被盜用也難以合法維權。⑦
結語
電子音樂市場的火爆也許在于,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更代表了年輕一代消費者所認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雖然目前還面臨著很多問題與挑戰,但仍我們然可以看到喜愛電音的玩家在堅持,電子音樂也逐步有了走向主流的跡象,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資本和政策的加持,電子音樂的市場必然會逐步擴大。
來源:華誼兄弟研究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