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與中國手機市場兩重天,市場大躍之下,手機廠家如何度寒冬?水煮娛
2018年第一季度,中外手機市場表現差異巨大,國內市場出貨量延續“斷崖式”下跌。據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周四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同比下降21%,創有史以來單季度最大跌幅。
4月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則表明,3月國內手機出貨量3018.5萬部,同比下降27.9%。雖然相較于2月手機出貨量同比暴跌38.7%稍有緩和,但是劇烈的下降趨勢依然堪憂。
2017-2018.3手機出貨量及增長情況
與中國市場不同,在全球市場,雖然整體市場容量略微下降,但整體走勢相對平衡。德國DFK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與中國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市場疲軟的原因何在?未來又將如何破局?
馬太效應凸顯,國內二線廠商舉步維艱
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下降,同時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頭部競爭激烈,Top 5 華為、小米、VIVO、OPPO,再加上蘋果,每一家的銷量都在千萬級,占據了中國手機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而剩下的魅族、酷派、金立等品牌,則疲于應付各自的危機,陷入負債、裁員的困境。二線手機品牌出貨量的下降也影響了整體的數據表現。
賽諾2018Q1中國手機市場整體銷量報
在消費升級趨勢下,線下渠道和中低端產品受到打擊
據DFK統計,雖然Q1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但平均銷售價格卻增加了21%。這表明了在全球范圍內的消費升級趨勢,用戶正傾向于購買價格和價值更高的產品。對于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同樣存在。自2017年起,三四線城市的消費紅利逐漸消退,電商普及率迅速提高,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線下店受歡迎的程度減弱,這對于主打中低端市場的安卓機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手機廠商面臨著銷售渠道、營銷方式等新的變革。
全球市場需求差異顯著,國內廠商布局海外
盡管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需求下降,但是在中歐和東歐,Q1智能手機需求增長了5%,拉美地區增加3%。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差異也使得一些中國的手機廠商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海外。比如小米,2018第一季度在印度手機市場的份額超越了曾經的巨頭三星位列第一,此外還進軍了46個國家,在俄羅斯、新加坡等12個國家市場份額占到了前5,通過拓展國外市場來緩解國內的市場飽和現狀。
在復雜市場因素影響下,雖然全球市場相對平衡,但具體到中國市場,各種信息表明,2018年的中國手機市場提前進入嚴冬已成事實,過度營銷以及線下渠道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開始大規模顯露,受整體存量市場容量的影響,整體中國市場將進入持續下降的市場通道。從一季度的表現來看,就2018年的市場格局而言,華為將進一步拉大也第二梯隊的距離,一騎絕塵,而第二梯隊的小米、OPPO等廠家的競爭將進一步進入血腥競爭,并開始加大蠶食第三線廠家的市場。
來源:西域刀客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