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片酬漲幅超50%,“限酬令”淪為擺設 ?水煮娛
官方重拳+成本增長,明星天價片酬有好轉嗎?
按照《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的說法,在2017年度流量排行Top10的網臺劇中,一線流量藝人作為主演的片酬成本在總制作成本占比基本降至20%左右。
不過這一現象較多存在于制作成本較低的劇作,而對于大手筆打造的古裝巨制劇,片酬占比受到的政策約束作用并不強。隨著純網劇制作成本持續升高,流量明星的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整體有所下降,然而當紅明星的片酬漲勢還在繼續。
嘉行傳媒的年報顯示,楊冪在《談判官》中的單集片酬為86萬元,相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價格算下來增長61%,而按照傳言中出演《扶搖》8000萬元的報價,其單集133萬片酬相比《談判官》又繼續上漲了55%。而李易峰相隔兩年的電視劇單集片酬翻了一倍,馬天宇參演電視劇的年均片酬漲幅也有50%以上。
持續增長的片酬成本,讓上市公司的電視劇業務毛利率普遍承壓。單個項目投資成本趨高抑制了投資回報率提升,進而削弱了電視劇業務的盈利能力。而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和項目不確定性風險,上市公司多采取聯合投資模式,按照現有會計準則的處理方式,主控比例下降將也拉低了賬面毛利率水平。
要知道,去年開始頭部古裝劇的投資門檻已經到3億了,而今年的熱門大劇《巴清傳》和《扶搖》成本更是號稱5億。
為了應對政策要求和輿論壓力,如今在國內明星也開始采用好萊塢常見的“片酬+分紅”的合作方式,或者擔任制片人、監制從而規避政策對片酬成本占比的限制。
以90、00后為主的新生代流量演員已經在純網劇中霸屏,隨著視頻網站的渠道地位提升,新生代流量演員正借由網絡的傳播力完成對老一輩演員的更新換代。然而,短期內由于藝人市場供需瓶頸的客觀存在,明星高片酬的現象或難以有效被扼制。
“限酬令”后片酬成本占比下降 ,頭部明星溢價空間仍在
自2016年市場傳言 “明星限酬令”起,明星天價片酬現象似乎有所扭轉。
按照《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對影視劇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的梳理,在2017年度流量排行Top10的網臺劇中,一線流量藝人作為主演的片酬成本在總制作成本占比基本降至20%左右。
這一比例是符合行業政策的。2017年9月,多個行業組織聯合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提出“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
在此之前,演員片酬比例動輒30%以上。
例如2015年的熱門劇《花千骨》制作成本約1.05億,而據報道,趙麗穎的片酬在總制作成本中占比近30%,約為3000萬元。2016年播出的《青云志》由趙麗穎和TFboys主演,據出品方歡瑞世紀副總裁姜磊介紹,主演的成本被控制在35%以內。
然而對于大手筆打造的古裝劇,政策對片酬的約束作用似乎并不強。
2017年網播量排名第二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演楊冪控股的嘉行傳媒從劇酷獲取了3085萬元支付款項。這筆費用如作為楊冪的片酬統計,在該劇約3億元的總制作成本中占比約為10%。
而根據華視娛樂招股書列出的2016年供應商信息,孫儷及其團隊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拿到的片酬為6048萬元,占到總制作費的15%。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僅在2016年一年時間內,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在一些更倚重流量的IP大劇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
在電視劇的2B銷售模式下,作為影響劇作價值的重要可量化指標,明星要素一直以來受到追捧,其價值隨著“一劇兩星”政策進一步得到提升。而與此同時,網絡視頻風口帶動網臺劇市場爆發,資本迅速涌入也提升了明星作為稀缺性生產要素的價格。
從耗資較大的古裝劇來看,2011年底出品的《甄嬛傳》制作成本僅為7000萬元,而三年后開始拍攝的玄幻劇《花千骨》成本首次突破了1億,而古裝劇《羋月傳》的成本更是漲至3億元。
進入2017年,擁有流量明星支持的古裝/玄幻劇的投入門檻至少在3億以上。2017年度網播量進入Top10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和《擇天記》成本均達到4億元,有望于年內播出的《扶搖》、面臨重拍的《巴清傳》和還在拍攝中的《將夜》成本都在5億元以上。
這些大劇的主演片酬上漲態勢也非常明顯。《那年花開月正圓》按照2016年拍攝前擬定的40集計算,主演孫儷的單集片酬一度高達150萬元,相比2014年出演《羋月傳》時的70萬元/集翻了1倍以上。而后在備案時變更為74集,單集片酬下調為80萬元,但即便如此,相比她2010年出演《甄嬛傳》時30萬元/集的身價,也漲了一倍多。
即便是現代劇,主演明星的片酬依然是在上漲的。2015年,李易峰從《麻雀》中獲取的報酬為2600元,在8000萬元的制作成本中占比達到33%。
到了計劃今年播出的《在紐約》,李易峰的身價兩年間至少翻了一倍。根據中南文化2017年報,該項目進度顯示為拍攝完成,意味著勞務費交付大概率發生在去年。而從其公布的2017年供應商采購名單來看,即便只按最低的3634萬來推算,李易峰的片酬也應該在75萬元。
遲遲未能定下檔期的《如懿傳》因片酬問題引起過不小的討論。
新麗傳媒招股書顯示,2016年向天津欣喜相逢文化支付的《如懿傳》劇作勞務費為5350萬元。這筆費用推測應為周迅取得的片酬,在該劇3億的制作成本中占到18%,算下來單集片酬59萬。以周迅的演技實力和關注度,單集片酬59萬元的價格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可以說是很有情懷了。
盡管演技仍然面臨質疑,楊冪主演的電視劇數據一向非常穩定,這也反映在了她節節攀升的片酬上。
從嘉行傳媒2017年年報來看,楊冪工作室從《談判官》中獲取的3424萬元收入占到總制作成本的21%,相比前一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10%占比水平提升不少。
《談判官》是現代劇,制片成本相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自然低不少。然而對比下來,楊冪本身的片酬其實是還在繼續增長
楊冪在《談判官》中的單集片酬為86萬元,相比《三生三世》單集53萬元的價格增長了61%。另傳言稱《扶搖》其報價為8000萬,按此推算的話單集片酬將達133萬元,在《談判官》的基礎上漲幅依然高達55%。
此外,楊冪接洽的所有作品項目均由控股公司嘉行傳媒負責運營,股權分紅是作品片酬之外的另一大收入來源。
在好萊塢常見的“片酬+分紅”的合作方式如今在國內流量藝人中已經盛行開了,唐德影視和華策影視等老牌廠商與一線明星演員通過股權綁定形式進行項目合作已為業內做出示范。
幸福藍海2017年年報顯示,吳秀波作為股東持股1.5%。而楊洋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拿到片酬為263萬元,亦是聯合出品方悅凱影視的股東。
此外,擔任制片人、監制,甚至直接成為投資人也成為藝人們擴大收入來源的主要方式。吳秀波在《軍師聯盟》中兼任制片人和監制。而吳秀波入股的當代東方和他獨資控股的不二文化都是這部電視劇的出品方。
高漲的片酬成本對上市公司業績帶來一定壓力。一方面,單個項目投資成本趨高壓制了投資回報率的提升,進而削弱上市公司電視劇業務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和項目不確定性風險,上市公司多采取聯合投資模式,按照現有會計準則的處理方式,主控比例下降將也從客觀上拉低了賬面毛利率水平。
新生代明星開始霸屏,造星體系遠未成熟
以90、00后為主的新生代流量演員已經在純網劇中霸屏,并有望逐步接過電視劇主演卡司的影響力權杖。
從口碑來看,在2017年度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11部網絡劇中,新生代明星作為主演參與的作品達到7部,這些作品的評分人數平均超過1萬人。
而從播放量來看,在2017年電視劇網播量Top10作品中,新生代流量演員的表現也不遜色,如都市題材劇《歡樂頌2》以316億次總播放量進入年度排行Top3,鹿晗主演的仙俠劇《擇天記》網絡播放量達到291億次位居Top4,鄧倫主演的《因為遇見你》在臺端收視率排行中進入Top3。
從2018年熱門IP大劇來看,主演陣容中幾乎無一例外啟用了流量小生,如易烊千璽挑起《長安十二時辰》大梁并由此正式進軍電視劇、劉昊然主演《九州縹緲錄》正在拍攝、吳磊除了領銜主演《斗破蒼穹》外,還由南派三叔欽點擔任《沙海》男主。而宋威龍出演《鳳求凰》和《彼岸花》,白敬亭也將在陳坤、倪妮今年的大劇《凰權》中出演。
從聲勢來看,年輕演員中頭部藝人的身價似乎已經追趕上前輩中的一線明星。
此前有媒體根據演員的市場協議價統計的一份片酬排行榜,排名前三的吳亦凡、鹿晗、楊洋的片酬報價均達到上億,而在00后流量藝人中,據傳TFboys成員之一易烊千璽出演《長安十二時辰》時的報價為6000萬元,單集片酬已經高達100萬元。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鹿晗和楊洋所屬的經紀公司都出面否認了億元片酬的傳言。
數娛夢工廠(D-entertainment)梳理各類財報注意到,從大部分流量小生實際參與的作品來看,拿到的片酬仍然遠不敵一線電視劇明星和電影明星。
流量小花周冬雨在《麻雀》中與李易峰搭檔擔任女主,取得酬勞費為880萬元。而同部劇中僅客串少數戲份的演員李小冉,片酬達到870萬元。
當然,這是周冬雨獲得金馬獎影后之前的行情了。在《春風十里不如你》之后,周冬雨的電視劇觀眾緣也得到了驗證,目前她的片酬開價肯定遠超《麻雀》。
不過從漲幅來看,新生代演員的片酬爆發力更強。
以馬天宇為例,其在2015年出演《幻城》時通過小馬鬧騰工作室獲得的片酬應該為1887萬元,單集價格為30萬元。而2016年其通過蜜淘影業從《涼生》中獲取的片酬為3396萬元,單集上升到47萬元,年漲幅達到56.7%。
隨著視頻網站的渠道地位提升,新生代流量演員正借由網絡的傳播力完成對老一輩演員的更新換代。而短期內由于藝人市場供需瓶頸的客觀存在,明星高片酬的現象或難以有效被扼制。
在藝人市場整體呈現的高度集中化、小鮮肉們的高額片酬定價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國造星體系的相對不完善。
對比日本,根據周刊《FlASH》2018年整理出的冬季日劇檔「 演員單集片酬排行榜 」,排名第一的水谷豐單集片酬為3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萬元),以一部劇平均10集左右計算,總片酬約為200萬元。自1996年柏原崇出演《惡作劇之吻》創下47萬元的高片酬記錄后,22年來日劇明星的片酬漲幅僅僅為425%。
長尾紅利逐步釋放,明星片酬定價將回歸市場
回到電視劇內容本身,一部取得商業成功的口碑佳作除了依賴明星流量外,題材和IP的重要性同樣無法被忽視,如青春/喜劇題材劇、粉絲培育成熟的優質IP劇。
根據骨朵數據統計,2017年優愛騰三家視頻網站獨播劇中數量最多的類型分別是喜劇、愛情、懸疑和青春,愛奇藝平臺上喜劇類型作品數量高達84.4%。
慈文出品的《涼生》憑借原作IP的影響力,版權價格高達11.84億元。而2017年網播量Top30的網劇《九州·海上牧云記》口碑排名位居第二,在網端播出后由湖南衛視采購進行二輪播放。
在互聯網視頻崛起的初期,對于大熱門作品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帶來的明星價值高估,或許不必過度擔憂。
長期而言,在娛樂產業長尾特征“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細分內容對于熱門內容的分流將推動明星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時,將促使藝人制造模式轉向工業化,彌補藝人市場供不應求的缺口,由市場機制引導藝人片酬定價回歸理性。
從內容生產來看,網絡劇版權體量已經追平傳統電視劇,其類型和題材更加多樣話語權顯著增強。
根據華策影視發布的《2017年影視行業年度總結與展望報告》,2017年傳統電視劇的版權規模為238億元,同比增長20%,全網劇規模220億元,同比增長40%,預計2018年全網劇版權規模將全面超過電視劇。
網絡端的流量吸附力不斷增強,電視劇在網端播放量達到6000億次,年增長率達到47%。從類型來看,根據骨朵傳媒的統計,2017年網絡劇已經涉及23種類型,較前兩年更加豐富和多元。
從渠道來看,借力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劇集的分發半徑正在不斷擴大。比如近日一部網絡微劇《不過是分手》在抖音、微博上刷屏并引出話題后,網絡關注度飆升。據媒體統計,截至5月18日在愛奇藝的累計播放量突破千萬次。
內容生產、分發和營銷方式的變化將推動視頻產業長尾現象凸顯。產業參與者對用戶的爭奪一方面來自對“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主流熱門作品的重金投入,另一方面也將重視補充多元化、類型化和圈層化的自制/獨播作品以迎合和激發長尾市場需求。
而這將帶來對藝人要素更加梯隊化的需求,推動工業化的造星體系建立。非頭部藝人將可從中借助長尾化的網絡劇市場獲得更多商業空間,緩解資本高度趨向大熱門作品帶來的明星片酬不合理現象。
來源:數娛夢工廠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