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兌付危機落幕后,P2P 行業將走向何方?
近日,筆者一直在尋找著這個答案。
但是,多數 P2P 平臺人士對此并不樂觀。在他們看來,如果將 P2P 業務簡單地分成資產端(借款)與理財端(投資),就會發現,這場贖回潮給行業帶來的重創,是難以估量的。
在理財端,平臺接連爆雷正導致 P2P 投資人信心大幅削弱,即便在贖回潮落幕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平臺違規操作與惡意欺詐的顧慮,將讓多數出借人不敢再投入大筆資金。
在資產端,一些借款人甚至變身 " 老賴 ",他們的算盤很簡單,寧可不還錢,等著平臺最終倒閉,到時債務無從追索,也就變成一筆糊涂賬。
" 其結果就是出借人不入場,借款人不還錢,整個 P2P 平臺業務發展陷入停滯。" 一位 P2P 平臺人士的這番話,反映當前他們最大的顧慮。
不少 P2P 平臺開始寄希望于相關部門出面拯救這場 P2P 危局。一方面加強對惡意逃廢債的監管,加快社會信用機制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分級管理制度建設,讓一些完全合規操作的平臺能夠重新贏得出借人的信心。
這些措施能否讓 P2P 走出這場危局?
筆者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先說分級管理制度,實質是相關本部門給完全合規操作平臺一份 " 證明 ",以此重拾出借人信心。但若有一天這些平臺 " 突然死亡 ",則可能連累相關部門信譽受損。筆者注意到,在這輪 P2P 危局中,不少平臺在踩雷并被曝光違規業務之前,都一直標榜自己做好了業務整改,隨時可申請備案,以此吸引出借人 " 入局 "。
再說加強對逃廢債的監管,在欠錢不還的誘惑面前,這些借款人是否會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是否會正視失信的 " 成本 "?或許在部分借款人看來,信用丟失的 " 成本 " 遠遠小于當前不還錢的 " 利益 "。
究竟拿什么拯救陷入危局的 P2P 行業?
筆者認為,當前需要建立三大制度。
一是合格投資者準入制度,這場 P2P 危局如此迅猛的原因,大多歸咎于平臺的違規操作、惡意欺詐與改頭換面的類資金池業務(活期產品自動對接債轉業務)。但我們忽視了另一個因素,那就是不少 P2P 出借人并沒有投資虧損的風險承受力,卻渴望獲取 P2P 的高收益。因此當 P2P 平臺接連踩雷時,他們能做的就是迅速贖回資金避險,因此進一步放大了 P2P 擠兌潮。
因此,無論從防范局部金融系統性風險考量,還是從促使 P2P 行業平穩發展出發,建立 P2P 合格投資者的準入門檻,刻不容緩。P2P 本身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
二是加強出借人的合法權益保護。一位 P2P 平臺人士感慨,他之所以覺得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很多人不會再投資 P2P,是因為他們看到不少踩雷平臺出借人的 " 無助 "。在 P2P 平臺面前,出借人是 " 弱勢群體 ",平臺實際控制人能夠跑路,可以發一個公告宣布逾期或自主制定兌付方案,出借人卻只能被動接受。
因此,一個完善的出借人合法權益保護機制,是重拾投資者對 P2P 信心的最大保障。
三是加強 P2P 平臺底層借貸資產的穿透式監管。此次危局,暴露出 P2P 的巨大漏洞,很多平臺看似建立了資金第三方存管,借貸資產與資金一一匹配,沒有資金池業務,做到了形式上的合規操作,但事實上,他們用活期產品對接債轉業務,創造了一個 " 新資金池 ";通過批量購買殼公司,自設虛假借款標的,在資產與資金一一匹配下實現了 " 自融 ";通過復雜的收購兼并隱藏實際控制人身份,從而開展自融炒股業務等。
因此,如何從形式合規監管轉向實質合規監管,或許是推動 P2P 行業去偽存真,真正讓投資者感到放心的最有力武器。
最后,筆者想起一位 P2P 行業老兵的一番話:" 這場 P2P 擠兌潮的出現,是因為很多平臺負責人根本不知道‘擠兌’,或許都沒聽說過‘擠兌’這個詞。"
他的這番話可以解讀為,P2P 平臺負責人們,還是多去補補金融專業知識,光嘴上喊著 "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 ",沒用的;必須真正了解金融風險的滯后性,對金融產生敬畏之心,才是促使行業良性發展的根本。
來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