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語音助手、人臉識別安檢……越來越多的日常產品開始貼上人工智能標簽,AI開始真正改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2019年4月,上海市公布的首批人工智能試點的應用場景就包括醫院、學校、社區、交通等12個方向,這些方向均基于各自痛點問題提出需求,對接AI企業,打造全場景、沉浸式建設方案。這些探索和實踐,將對今后運用AI賦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滿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提供寶貴的先行經驗。
企業繼續生存 落地是大勢所趨
在人工智能領域,“AI+安防”的話題尤其值得關注。人工智能的加速入局,讓“智慧安防”迎來了強勁動能,催動安防產業實現進一步的智能化,并實現在城市安全、交通、電力、金融等領域廣泛應用。安防,尤其是視頻監控場景,確實是目前適合AI的場景,而且隨著終端設備camera的不斷換新,安防領域的AI落地加快已是大勢所趨。
資本市場也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了安防領域。就像當年追逐電商一樣,如今更多的資本自然不會放過處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風口”。明顯的表現就是,“AI+安防”模式的創業公司紛紛成立。
“安防跟深度學習是深度融合的,新銳企業依靠純算法肯定是沒有出路的,像商湯、曠視這些企業都在做落地應用。”中科院生物識別與安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子青表示。
行業龍頭與AI創企:1+1>2
現階段,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以及大型活動中的安保復雜度越來越高,要求進行頂層設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正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在算法落地過程中,智能算法與其他各種技術要綜合運用,要做完整的解決方案就離不開完整的技術體系。是以,越來越多的安防企業不斷強化自身的系統整合和集成服務能力,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海康威視AI Cloud理念以及物信融合、大華的HOC城市之心、華為“軟件定義攝像機”理念、四小龍們也逐步開始成立自己的投資部,力求從技術公司向平臺升級……安防賽道上,各路企業可謂是各顯神通。
AI企業算法先進,行業龍頭具備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優勢,是人工智能公司利用技術優勢結合行業特點和吸收傳統安防人才加快行業落地更快?還是傳統安防公司建立 AI 團隊突破技術瓶頸更快?對于二者來說,零和博弈不一定會出現,雙方結合將實現1+1>2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內安防市場趨于飽和以及外部環境穩定性下降,AI安防企業開始加緊向多個新興領域橫向復制,不斷嘗試將視頻監控技術與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電子、無人機等新應用領域進行深度融合。
結語:人工智能雖然是一個名詞,但涵蓋了許多技術方向。安防行業要想真正把人工智能產業化,關鍵不只是一兩個技術點的突破,而需要整體平臺性的提升,企業必須要同時投入多個技術方向,這樣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產業線。
【來源:安防展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