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騰訊旗下社交軟件 " 朋友 " 的內測邀請碼,刷屏了朋友圈。
這個項目可以算作 " 死而復生 ",上一次死亡是在 2017 年 8 月,騰訊正式關閉了社交網站朋友網。這次復活很低調,僅通過內測邀請。
不少投資經理趕忙去下載體驗,沒幾個小時后就告訴我,給上面小姐姐的私信一個都沒回,還沒有陌陌好用,肯定沒戲。
這種軟件還急忙上馬,騰訊是不是遇到中年危機了。
但是," 朋友 " 這款軟件真的是騰訊的中年危機之作嗎?
我們看就不見得。
我們在體驗了一下 " 朋友 " 后,總結了八個字:
朋友很爛,騰訊還行。
這款軟件在產品層面有諸多問題,比如理念和功能不匹配,但是,作為騰訊社交矩陣中的重要一員,它還是勇敢站出來內測了。
而看著滿屏的小姐姐,有的青春校園的、也有職場御姐的。她們吸引著眼球,也傳達著一個信號:
騰訊要走出 " 微信 " 這個舒適圈、走進產品復蘇新時代了。
就 " 朋友 " 這款產品來說,目前人群定位并不算清晰。
這款軟件目前僅供在校大學生和在職人員注冊,而且學校和公司都需要經過認證。尤其公司,需要提交工卡或在職證明,可謂嚴門檻高標準。
軟件里的 " 圈子 " 也被分為三類:朋友、同公司、同城。
而用戶發布狀態下面的留言和點贊,也都是公開可見。不像微信,僅雙方好友才可見。
這些設置的意味很明確," 朋友 " 想打造半熟人社交。而且,還希望這個社交關系,能從大學校園開始,并伴隨大家進入職場社會。
這個想法很好,可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學生和社畜,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群。財務獨立權、社會經驗、時間充裕度、甚至體能,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每個學生,在跨出校園那一刻,就開始進行屬性轉換了。強行混合,只會得到雙輸。
比如當年的校內網,當注冊人群從校園擴大到社會,并改名人人網后,雖然用戶數短期內大幅增加,但社交氣氛卻陡然下降、活躍度也日薄西山。最后,人人網為陳一舟帶來了大筆財富,但留給用戶的,也就只剩下回憶了。
再比如騰訊自己旗下的 QQ,為什么 80 后不再使用,為什么當年一定要推出微信,自己心里還沒點數嗎?
而且,在圈子里有 " 同公司 " 的設計,這也是一個迷之操作,在朋友圈都要對同事設分組可見的時代,竟然還有社交軟件要熱情的介紹同事進一步深入交流。試問誰想請了病假出去旅游的時候,收到上級關懷的點贊呢?
雖然人群定位有點模糊,但是功能定位,反倒是模糊中一目了然。
" 朋友 " 希望打造半熟人社交,但我們打開了 " 遇見 " 匹配設置的指引后的四個選項分別是:愛、交、約、浪。
哪個是幌子、哪個是目的,我不說,你也懂。
當我們打開同城界面后,果不其然刷到的是一位位小姐姐。這里不得不說,鵝廠的女士們真不容易,在產品推廣階段,積極貢獻自拍照,不知道是不是有 KPI 要求。
社交是個大賽道,每一年都會有許多陌生人社交的 APP 誕生。品類繁多,但無論什么出發點,最終都會在荷爾蒙的催促下,落入 " 約 " 的坑里。雖然,產品經理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仁者見仁,心里想什么才會見到什么。
但,用美女來做吸引,早已是陌生社交不成文的規矩。
比如,約 P 神器的名號就為陌陌帶來不少流量;而支付寶的校園日記、白領日記也是風波四起。
當年微信 1.0 版本推出后,張小龍在飯否上表態:一對男女,將來用手機對碰,快感的浪潮便從手機中發散到全身。而在 3.0 版本中加入搖一搖功能后,微信日活也顯著提升。
張小龍曾在華科大的一次演講中解密到,搖一搖的聲音借鑒了來復槍的聲音,這個槍聲,是一種性感暗示!從本質上來說,當做這個(" 搖一搖 ")手勢的動作,也是很色情的。
當然,落入 " 約 " 的坑里,是每家公司都不愿意的,所以,陌陌洗出了直播、支付寶回歸工具、微信也成了 " 辦公必備 "。
" 朋友 " 自然也不愿意被當做 " 約 "。
于是,把這個意圖混在幾個圖標里,又想做半熟人、又想蹭荷爾蒙。
一幅怕用戶不來,又怕用戶亂來的嬌羞。雖然科技向善,但,產品還得找人性。
根據最近我們和騰訊一些內部員工的交流、以及對騰訊產品的跟蹤觀察,我們隱隱感覺到,騰訊現在正緩緩地開啟兩個轉變。
一個是產品理念的復蘇。
想當年,小馬哥曾也扮演過女生和用戶聊天來推廣 QQ,如今 " 朋友 "APP 則把女員工都 po 了上去,也算是輕車熟路操作,這也說明騰訊做產品的理念正逐漸恢復,敢于擺脫 " 克制 " 這桿政治正確的大旗,去觸碰一些要素了。
除了 " 朋友 ",騰訊還相繼推出了四款社交產品:圖片社交的 " 有記 "、聲音交友的 " 回音 "、視頻交友的 " 貓呼 "、聚焦脫單的 " 輕聊 "。這么多產品齊推,并不是騰訊焦慮感爆棚,而是騰訊內部 " 賽馬機制 " 再次激活。
過去幾年,騰訊展現的是 " 投行模式 ",對于看好的賽道,能外面買的,堅決不自己做。
在這種模式下騰訊的眼光越來越準,產品能力越來越弱,股價越來越高,離用戶越來越遠。
到如今,面對頭條系的進攻,在坐擁頭條十倍流量,百倍財力的情況下,騰訊力推的 " 微視 "," 天天快報 " 竟然被頭條系打得找不著北。想投錢給快手來遏制頭條系,但人家就是遲遲不站隊。
騰訊終于意識到,靠鈔能力,靠 " 不就是錢和流量嗎,給你就是了 ",這種浮在天上的企業經營理念,是沒有辦法在中國互聯網這個草莽森林中長久立足的。而騰訊能激活賽馬、重啟 " 朋友 ",也說明,騰訊正在經歷第二個轉變:
翻過 " 微信 " 這座大山。
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續命,毫無疑問,是靠微信。所以,微信、張小龍,都在騰訊內部享有極高的地位。
微信團隊不在騰訊深圳大本部,而是在廣州。而張小龍也在克制的狀態中,打起了高爾夫,拿了冠軍。他還研究起了王陽明,而此時的張一鳴,正在極力鉆研《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
張小龍曾經略帶調侃的吐槽每天有 1 億人教他做產品,但整日玩著只有千分之一用戶才懂的高爾夫的他,可能也已經不理解微信用戶、尤其是新一代年輕人了。
但是,面對新一代年輕人的社交需求,不會永遠停留在已經逐步變成一個工作軟件的微信上,微信承載了太多或生或熟的社會關系,讓人連發一條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
扎克伯格曾解釋說,他為什么要花 230 億美金收購 instagram:當他們的奶奶都是 Facebook 好友的時候,就沒有年輕人愿意花大把的時間在上面了,我們一定要找一個更酷的社交軟件,否則我們就會被年輕人拋棄。
年輕人太渴望一個可以拋下過去社會關系負擔,開啟一段輕松、新鮮社交的軟件了。
這個需求,騰訊和微信不滿足,其他人就要替它滿足,以前有陌陌探探,現在更有帶著視頻的抖音同城,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者的出現,難保有一天騰訊就在年輕人社交這個根基上翻車。
所以,從產品上而言," 朋友 "app 很爛,貓呼、輕聊,有記也沒見的好到哪里去,但這至少說明騰訊在努力擺脫微信這個舒適圈,努力的嘗試重建自己和年輕人的聯系。
能不能贏,結果未知。
但敵人都來了,總得亮亮劍,而不是舉高爾夫球桿。
來源:遠川科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