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支撐現代生活的龐大電網,曾因一枚小小銷釘的缺陷而埋下隱患;巨大的風電機組葉片,可能在毫無預警下突然撕裂倒塌——這些曾讓行業花費大量精力的 " 風險點 ",如今正被人工智能狀態感知與預警技術逐一排除。
土星視界正是一家為電網提供 AI 巡檢解決方案的公司。團隊從 2020 年切入能源電力 AI 賽道,歷經疫情沖擊卻持續增長,如今完成 Pre-B 輪融資。
最開始這個團隊只有 2 人,如今組建了來自南大聲學所、電科院、微軟、華為、思科、阿里巴巴等的 "AI+ 能源應用 " 背景的團隊。去年,土星視界銷售額破億。
最近,土星視界創始人陳雙輝與鉛筆道交流,揭秘如何以 " 火眼金睛 " 般的視覺 AI 撬開電網巡檢大門,又為何押注冷門的 " 聲學 "AI 技術。經歷早期投資人的忽視、對行業 " 封閉 " 誤解,他們靠什么一次次打開市場?
更關鍵的是,他們手中那款能 " 聽 " 出風機葉片內部裂紋的 " 聽診器 " 產品,為何有望 " 百億級單品 "?
備注:土星視界已確認文章信息真實無誤,鉛筆道為愿其內容做信任背書。
01 單純做 AI 容易被替代
鉛筆道:近期土星視界完成 Pre-B 輪融資,投資人最看重你們哪些指標?資金如何使用?
陳雙輝:這輪融資由老股東主動發起。我們原本沒計劃融資,但老股東對我們業務十分了解。
2020 年遇疫情,但每年保持較大增長。他們認可我們的業務積累,看到產品獲得市場認可、具備規模化潛力,便主動發起了 Pre-B 輪。之后本地政府國資也認可支持,所以參與者基本都是熟悉我們的身邊基金。
資金將用于:市場端投入;產品生產,且生產需求量可能較大;研發投入,這也是我們此次融資的主要原因。
鉛筆道:為什么在 2019 年選擇做電力巡檢 AI?
陳雙輝:我此前主要有兩段工作經歷,在摩托羅拉和通策醫療。在通策醫療負責云服務和人工智能業務時,我察覺到隨著算力與算法發展,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實用階段,這讓我萌生了創業想法。
創業初期其實很迷茫,當時安防、交通、人臉識別等熱門賽道涌入大量創業團隊。
而我們身處南京,江蘇能源電力產業發達,一開始為了生存接算法外包服務,偶然接觸到電力行業的算法需求。
深入了解后發現,這個行業人才密度高、需求強烈,且行業標準完善,研發的產品具備可復制性。
比如我們在江蘇電網做的產品,到北京、深圳乃至西部省份都能適用,無需大量定制化開發。
再加上電力行業對新技術的接納度高,隨著電力 AI 業務增多,團隊人力資源有限,到了 2019 年正式切入電力 AI 賽道,2020 年在建鄴區江心洲成立主體公司土星視界,同年啟動了融資。
鉛筆道 : 這幾年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節點?
陳雙輝: 這幾年每年都像是一個關鍵節點。
2020 年疫情爆發,雖然當時出差拜訪客戶非常艱難、遇到了很大困難,但每年年終盤點都發現公司業績相比去年有不錯的增長,一直保持著發展態勢。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電力能源行業對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需求是剛需,因為行業作業環境惡劣,對安全要求極高,急需技術替代人工。
二是國家在這個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我們最初切入機器視覺領域,但發現只做算法不夠,畢竟電網三產公司技術實力也很強。
于是我們增加了硬件研發,還拓展了聲學產品線。因為聲學技術能解決視覺技術無法處理的問題,二者互補性強,且聲學人才稀缺、技術門檻高、市場前景好,后來采用聲學技術的產品也成為了我們的戰略重點。
去年,我們將業務從電網拓展到發電側的新能源領域。因為國家在新能源投入大、發展快,大建設之后往往帶來大運維的需求,民營企業有更多發展空間。
到了今年,一個重要節點是我們在新能源有個戰略產品——風機葉片的內部裂紋預警。這可能是土星視界首個單產品市場規模達百億級的項目。
鉛筆道:團隊是人工智能算法與有電力系統背景團隊的綜合。
陳雙輝:現在來說是的。
其實早期我們就是個純 AI 算法的公司,主要做機器視覺。機器視覺在行業里對業務理解要求少,甚至不需要太多行業知識。
但隨著公司發展,我們鎖定能源電力賽道,增加了聲學等技術后就不一樣了,這就需要很多電氣知識、材料、物理等等。所以團隊就不再是純 AI 算法公司了。
這對土星是個保護。如果產品嚴重依賴垂直領域算法,被替代的風險很大,就像早期自然語言處理的產品技術,現在被大模型降維打擊、顛覆掉了。
而同時具備 AI 算法、信號處理、電氣化知識,甚至產品里還需要結構、材料、物理等綜合能力的團隊和產品,就具有很強的門檻和護城河。
鉛筆道:為什么早期投資人不理解這個賽道?后來又是哪些事情促成了投資人認知的轉變?
陳雙輝:一部分原因確實是大家認為能源電力行業太封閉,存在知識盲點和誤解。普遍感覺它技術含量低、很封閉,甚至我當時在南京剛聽到這個方向需求時都有些抵觸。
不過,我們的天使輪投資方凱風創投卻不一樣。
凱風創投一直活躍于能源電力投資領域,對這個行業很了解。他們是在算法比賽中發現我們的,因為熟悉行業,所以很快就決定投資。
到了第二輪融資,投資方邦盛資本團隊里有能源電力行業背景的成員,對這個賽道十分熟悉,溝通起來順暢許多。
后來融資反而變得容易,因為投資人工智能公司,投資人最希望看到企業能存活并盈利,而能源電力行業的需求能支撐我們獲得穩定收入。
現在投資人看重的關鍵決策因素里,收入占的權重變高了。不像我們剛創業那會兒,投資人更關注項目本身夠不夠 " 性感 ",能源電力顯然不夠 " 性感 "。但現在他們關注收入了,所以土星現在的融資反而比早期更容易了。
鉛筆道:公司去年銷售額破億,收入構成大概是怎樣的?
陳雙輝 : 早期我們業務以定制化項目為主,算法相關項目占比較高。
2024 年起我們業務發生了兩個重大轉變,一是新能源收入占比超過電網側業務;二是標準化產品收入超過項目制收入。
02 行業新機會
鉛筆道 : 如何把握客戶具體需求,從而把產品落地?
陳雙輝: 能源電力行業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覺得他們對新技術采納偏謹慎,其實恰恰相反。
國家電網和新能源企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非常高,甚至比其他行業更積極。而且這個行業人才密度大,對安全要求高,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需求強烈。
土星聚焦在客戶需求上打磨產品。在能源電力領域,我們覺得沒必要自己 " 拿著錘子找釘子 "。客戶對自己的需求非常清楚,我們只要緊跟他們的創新投入方向去打磨產品,這就足夠了。
鉛筆道:電力、新能源行業客戶對新技術的需求案例有哪些?
陳雙輝: 比如無人機在低空對輸電線路巡檢應用。它最早形成規模,并在技術、圖像識別及標準規范上走在前列的。現在做無人機巡檢的廠商,大部分的業務都在能源電力行業。
還有機器人巡檢。無論是變電站還是配電房的機器人巡檢,電網公司、能源企業和新能源廠商都是最早大規模采用的。
鉛筆道:這個行業還有哪些新機會?客戶目前還有哪些未被解決的痛點?
陳雙輝: 目前仍有大量場景需要 AI 或機器人解決。
比如現在很多巡檢可以做了,但還有很多復雜的、危險的作業,特別是一些電站線路的作業,是需要人上去做的。現在來說,機器人和 AI 技術還無法完全替代人工操作,而它們又往往更危險,所以行業對新技術需求依然非常旺盛。
當初土星進入這個行業時,幾乎沒有人工智能公司涉足,那時投資人不看好這個領域,融資異常艱難,因為大家對能源電力行業存在誤判,覺得它陌生又封閉。
現在大家了解后發現,客戶其實非常擁抱新技術,敢于嘗試,再加上人才密度高、理解技術落地過程的困難并有包容心,這就形成了很大優勢。
這對土星,以及未來想在這個領域發展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科技公司來說,都是巨大的機會。
鉛筆道 : 實現設備和 AI 自主解決問題,還需要多久?過程中要經歷哪些環節?
陳雙輝: 在消除設備缺陷這類更深入的需求上,關鍵契機得等人形機器人這類技術成熟。
不過即便機器人技術成熟了,要在能源電力行業真正落地應用,還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機器人的 " 大腦 ",得具備能源電力行業的專業知識;二是機器人的作業裝置,要適應電力場景,比如能抗電磁干擾、耐高壓等。
鉛筆道 : 未來公司會往機器人方向升級嗎?
陳雙輝:短期內,土星不會涉足機器人研發。
現在機器人領域競爭激烈,而且機器人產業的關鍵,一個是 " 大腦 " —— 未來大概率由擅長開發大模型的公司主導;另一個是操作手臂等機械裝置,可能由專注材料、電機軸承等領域的公司提供。
未來有競爭力的機器人公司,不能只是簡單組裝部件,更要具備自主研發核心大腦和關鍵部件的能力。
這對土星來說,投入太大。所以等機器人技術成熟,我們或許會基于它打造垂直領域解決方案。未來幾年,土星的戰略重點還是在聲學、聲紋技術的深度應用,以及高端傳感器研發上。
鉛筆道 : 在聲學領域中市場前景和機會有哪些?競爭情況如何?
陳雙輝: 我們的聲學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電網、發電側。在發電側,風電、核電是重點應用場景。
研發過程中發現,僅靠算法和應用層面的技術已不夠。未來,高端傳感器研發將是重點方向。
目前,國內部分傳感器與國外產品存在性能差距,而客戶對國產替代的需求迫切、要求嚴格,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鉛筆道 : 這個行業會不會面臨大廠的競爭?如果遇到了,有哪些應對方案?
陳雙輝: 這個領域確實有不少大廠,但和土星業務高度重合的并不多。
這也是我們在選擇業務方向時的考量。比如早期做的機器視覺產品,現在就面臨很多競爭,電網的三產公司也參與其中。
所以我們將聲學產品作為戰略方向,正是因為專注這個領域的大廠較少,我們找到了這樣的細分賽道來創業和發展 。
鉛筆道:在 AI、機器人和能源的交叉點上,你看到的機會和未來是怎樣的?
陳雙輝:未來有幾個重要方向:一是仍有大量高難度的 " 最后一公里 " 需求未被滿足,需要革命性技術去解決,這些是持續的機會。
二是我們發現研發不能只停留在算法層,更需要深入到傳感器等底層技術,才能滿足行業需求。
所以在這個交叉點,我們不僅看到了新能源側的機會,也看到了土星在聲學領域進行技術下沉的機會。
來源:鉛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