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里的連鎖餐廳們,也在爭搶著上市了。
餐飲行業儼然已經出現一股上市潮,單是 2025 年,就已經有綠茶、遇見小面、老鄉雞更新了上市動態。
其實,這股餐飲上市潮并非始于今年,而是自 2022 年就已開始。那一年,至少 8 家連鎖餐廳遞交或更新招股書,排在了上市隊伍中。
只不過,這些餐飲股的上市之路大多坎坷。就拿今年沖擊上市的這三家來說,除了遇見小面是新面孔,其余兩位都是老玩家了。
綠茶是在五次遞交招股書后才于 5 月 16 日登陸港交所,而且上市即破發。而老鄉雞曾多次沖擊 A 股失敗后棄 A 轉港。
圖:東方財富
高成本、低壁壘的餐飲行業,不是資本市場所青睞的板塊。但不少餐飲股們依然懷揣著資本助力、破局蝶變的期待,即便在質疑和困境中掙扎,也要執著地叩擊資本市場的大門。
餐飲股們,坎坷沖上市
業界一直將興起于 2022 年前后的這一波餐飲上市潮,稱為餐飲行業的第三波上市潮。
早在 2008 年前后,餐飲行業就出現了第一次上市潮,全聚德、味千拉面、湘鄂情這幾大連鎖餐廳品牌在這次上市潮中成功上市。緊接著,在 2015 年前后,餐飲行業出現了第二波上市潮,呷哺呷哺、海底撈、九毛九、同慶樓是這一波上市潮中成功上市的玩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廣義上來說,佐餐、新茶飲都屬于餐飲板塊,過去十年也已經跑出了周黑鴨、絕味、蜜雪冰城、古茗等企業。不過,本文重點討論的餐飲股,還是主營正餐的連鎖餐廳。
2022 年前后興起的這波上市潮,據《號外工作室》不完全統計,至少有 11 家連鎖餐飲品牌遞交招股書,主要集中在中式餐飲賽道,尤其是中式快餐,也有火鍋、西式快餐、日料品牌。
這 11 家企業中,目前成功上市的只有綠茶、達美樂中國、小菜園三家。按照上市成功率來算,如今不到 30%。而且,這里面沖刺上市的 11 家企業,有不少都交表兩次以上。
其中,最為坎坷的綠茶,總共已經交表五次。
說起來也有點滑稽,2021 年 3 月綠茶第一次遞交招股書失敗,原因是招股書中存在多處信息錯誤和財務數據差錯 ,例如將 " 流動負債總額 " 寫成了 " 流動資產總額 "。 之后,綠茶又三次遞交甚至還有兩次通過聆訊,但最終都以上市材料失效而告終。
如今,綠茶已經五次交表,第三次通過聆訊后才成功上市。
今年首次赴港上市的老鄉雞,曾在 2022 年 5 月、2023 年 2 月兩次遞交 A 股上市申請,但由于 A 股對于餐飲企業較為謹慎,而且 A 股監管政策當時也處于收緊態勢,老鄉雞最終還是于 2023 年 8 月撤回了招股書,并在今年轉向了上市條件更為寬松的港股。
和老鄉雞一樣最開始選擇 A 股上市的還有老娘舅,創始人還與投資機構簽訂了對賭協議,要在 2025 年底完成 IPO 上市,否則可能觸發回購。于是,老娘舅于 2022 年 7 月首次披露招股書,但后續未能持續推進,一直到 2024 年,掛牌新三板后開始轉向北交所。
僅交表一次的楊國福、上井日料、七欣天等企業,則是最后都沒有再推進上市歷程。
在這幾家企業中,上井日料更是成為 2022 年沖刺上市后主動撤回申請材料的企業。而楊國福 2022 年遞交招股書時,就因為食品安全等問題遭遇質疑,到 2024 年,其創始人楊國福對外表示,暫時沒有上市計劃。
之所以 2022 年出現第三波餐飲上市潮,一個重要原因是,疫情期間餐飲行業遭遇了巨大沖擊。去資本市場融資這一緩解現金流壓力的途徑,就進入了一部分企業的視野當中。
只不過,資本市場并沒有給餐飲企業們這個 " 飲鴆止渴 " 的機會。而要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問什么資本市場不青睞餐飲股?
連鎖餐飲品牌沖刺上市時,大多收獲冷眼和質疑。這背后的核心原因或許是,在資本市場的評價體系中,餐飲并不算是一個具備想象力的賽道。
在資本市場眼中,餐飲行業是一個飽和度高、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是一個經營成本高,且抗風險性弱的行業,更是一個初始投入資本較低、技術門檻不高的低壁壘行業。
這個行業要想實現營收的增長,往往離不開兩點,一個是單店效率提升,另一個則是門店數量的擴張。
在提升單店效率層面,受消費降級等因素影響,再加上餐飲企業為了吸引消費者會主動打價格戰,多家餐飲企業的單店效率在下滑。這從平均客單價、翻臺率、單店日均銷售額的下滑就能看出來。
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綠茶平均客單價從 61.8 元降至 56.2 元,整體翻臺率也由 3.30 次下降至 3.00 次;遇見小面的平均客單價從 34 元降到了 32 元,翻臺率分別為 3.8 和 3.7 次 / 日。老鄉雞雖然翻臺率沒有下滑,但人均消費額也從 2022 年的 29.7 元降至 2024 年 9 月的 27.6 元,降低了 2.1 元。
在單店日均銷售額層面。2024 年,遇見小面的單店日均銷售額為 1.24 萬元,較 2023 年的 1.39 萬元下滑了 10.79%;綠茶的單店日均銷售額為 2.17 萬元,相較于 2023 年的 2.72 萬元下降了 20.2%。
至于門店數量擴張,這個途徑確實能夠帶動一部分營收增長,但也并非長久之計。同時,門店數量擴張,還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多房租、人力、食材等方面的成本,導致企業成本高企、現金流壓力較大。
以綠茶為例,門店數量在 2022 年至 2024 年從 276 家增至 465 家,擴張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管理資源,這便使得綠茶面臨一定的成本壓力。再來看老鄉雞,老鄉雞加盟店數量占比超過三成,但僅貢獻不到一成的收入。
而且,單店業績提升和門店數量擴張,在連鎖品牌發展后期,可能需要考慮如何平衡。因為,一家企業的主打產品是統一的,當門店網絡足夠密集,品牌的市場飽和度逐漸提高后,新門店的邊際效益可能會遞減。
此外,餐飲股企業大多是從一個小店起步,后面逐步發展成連鎖品牌,在財務透明度和企業規范化水平方面往往距離上市企業有較大差距。此前提到的綠茶首次交表因為信披錯誤而失敗,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在上市前,證監會、港交所也往往會進行較為嚴格的問詢。食品安全、加盟商管理的風險,都是上市前被問詢的重點領域。
綠茶在第四次遞交招股書后,2024 年 7 月,證監會對綠茶餐廳食品安全以及預制菜占比情況進行了問詢,在合規經營層面,證監會要求綠茶餐廳說明食品供應鏈具體模式和預制菜占比,對是否符合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進行明示。
老鄉雞遞交招股書后,證監會曾圍繞食品安全、社保公積金、研發投入,以及實控人行賄等共計 45 個方面展開追問。也是在嚴格的問詢中,老鄉雞沖擊 A 股敗下陣來。
消費環境波動、企業戰略失誤及資本市場的固有偏見,導致餐飲股在資本市場受到冷遇。
" 打鐵還需自身硬 ",上市是錦上添花
對于不被資本市場青睞的餐飲股企業們而言,上市是一個漫長的征途。但是上市并不是成功,只是戰略選擇,而不是戰略終點。即便上市成功,也依然需要有良好的業績報表,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第二波上市潮中上市的海底撈、呷哺呷哺、九毛九,如今股價幾乎都只剩下了高峰期的零頭。
其中,海底撈股價最高峰達到了 83.7 港元,5 月 21 日僅剩 15.8 港元,相較高峰期也跌掉八成。呷哺呷哺股價高峰時達 26.9 港元,5 月 21 日僅剩 0.65 港元,連高點的零頭都比不上。九毛九股價高峰時超過了 38 港元,如今長期徘徊在 3 港元上下,相較高峰期跌掉了 90%。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不被資本市場認可并不令人意外,畢竟這兩家企業近兩年業績表現并不算好。
呷哺呷哺 2024 年營收 47.55 億元,同比下降 19.65%,凈虧損 4.01 億元,虧損較 2023 年擴大,同比下降 100.88%。九毛九 2024 年營收 60.74 億元,同比微增 1.47%,但凈利潤僅為 5580.7 萬元,同比下降 87.69%。
對比下來,海底撈業績較為穩定,2024 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 427.55 億元,同比上升 3.1%;凈利潤 47 億元,同比增長 4.6%。
但當餐飲行業普遍陷入 "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尤其火鍋賽道紅海競爭尤為激烈,海底撈也早已跌下了神壇。
2021 年之前,海底撈一直處于門店高速增長狀態,巔峰時期超過了 1400 家,但這之后幾年,海底撈一直在開源節流,曾在半年里閉店 200 多家,門店數量一直維持在 1300 多家。擴張放緩之外,2024 年海底撈的客單價還下滑至 97.5 元。
此外," 小便門 "" 老鼠門 "" 食材過期 " 等負面新聞不斷,海底撈也深陷食品安全問題。這些都導致了海底撈從 " 火鍋界茅臺 ",變成了如今的 " 資本棄子 "。
這些 " 前輩 " 們也給第三波沖擊上市的企業們提了個醒,一味盲目資本化,只會放大自身經營的脆弱性和盈利的波動,反而會加速資本抽身離開。
要想被資本市場認可,餐飲企業們還需要回歸商業本質,推出具備競爭力的餐品;通過加強數據決策,進行精細化運營以優化單店盈利模型;強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提升合規性等等,從這些層面出發,塑造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角度來看,達美樂中國可以說是開了一個好頭。憑借高效單店模型、下沉市場紅利及外賣戰略的落地,實現了業績的增長以及股價的穩定,如今維持在 100 港元上下,距離高點 125 港元,相較不遠。
一部分連鎖餐飲品牌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遇見小面等多家沖刺上市的連鎖餐飲企業,招股書中提到的募資用途,大多都提到,是為了強化供應鏈、擴大門店網絡以及進行數字化升級。
上市,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資本化必須服務于長期戰略,而非短期業績對賭。企業的價值,應當源自于企業內生增長的確定性。掙扎上市的餐飲企業們,也應當重新思考," 若失去融資輸血,現有模式能否持續造血?" 答案清晰時,資本化才是理性思考后的必選項。
來源:號外工作室